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中国 美国 亿元 关税 万元 公司 企业 项目 清明 记者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5万年前,人类世界发生了什么

古老的种群分离后,他们的后代是否还记得曾经一同在大地上游荡的彼此?

一片土地如“黑板”般被擦干净后,哪些新来的人群又开始书写新的历史?

《2001太空漫游》剧照

近年来,随着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不断更新,随着科技手段将种子和骨骼的化石纷纷揭示,大众回看历史的视野愈加久远,也越发清晰。

从几千年到数万年,乃至上百万年,人类早已消失的祖先们,用比黄金和钻石都更稀有的化石,在地层深处投下“倒影”,等待着科学家们去辨认——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

就在今天(4月24日),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又激起一轮热烈讨论,甚至有媒体提出:这一发现彻底打破了东亚存在“现代人演化瓶颈期”的假说。

濛溪河遗址(濛溪河遗址群第1地点)位置图与地貌远景

而古人类学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传超教授则认为:这一提法并不严谨。

2024年1月,《中国科学报》一则有关智人从非洲走向东亚的报道中提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在查阅中国现有化石的年代后,发现大约在10万年前至4万年前,几乎没有任何古人类化石出土。

他由此推测:生活在东亚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可能在最近一次冰川时期因恶劣的气候而逐渐灭绝,被从非洲来的现代人种所取代。国际学界也普遍认可“东亚现代人演化发展瓶颈期”这一假说。

王传超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其实在距今10万年至4万年的这一时期,中国境内也有零星古人类化石发现,但因为科学家们还未能从这些化石中提取到有效的古人类DNA,故而也无法证明这些古人类是否是现在中国人的祖先

大约5万年前、衍生出所有当今非洲以外人群的那场大迁徙以前,可能还存在着更早的、现代人进入亚洲的迁徙。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迁徙是否跟当今的人群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因此,虽然濛溪河遗址出土的大量动植物遗存足以证明:大约8万~6万年前确有古人类在那一代繁衍生息,但他们同样也有可能是来自非洲的现代人的后裔——重点在于“批次”:人类祖先走出非洲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百万年时间的尺度里,发生了一次又一次。

哈佛医学院遗传学系教授、世界古DNA领域顶尖学者大卫·赖克在其最新著作《人类起源的故事》中写道:“中国和西方的遗传学家基本都认可这样一种理论——今天非洲以外的人都起源自大约5万年前的一次走出非洲事件,这一批人基本取代了之前的欧亚人群。”

有意思的是,大量考古学证据显示:大约从5万年前开始,石器工具的样式出现了巨大变化,并且每隔几千年就有一次革新。那个时期人类的遗留物中也增加了不少能够反映他们的审美观点和精神生活的物品:鸵鸟蛋壳制成的串珠、抛过光的石制手镯、栩栩如生的洞穴壁画,还有用猛犸象象牙制成的狮子人雕像,制作时间距今约4万年之久。

与此同时,这一变化也反映在人群本身的变化之上——属于古老型人类的尼安德特人销声匿迹了,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不断扩散,他们代表了更为新颖、丰富的文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将各地的原住民取而代之。

那么,距今大约5万年前的那段时间里,人类到底发生了什么?

2002年,被誉为“古DNA之父”的瑞典著名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及其团队发现了FOXP2基因中的两个突变。发现显示:有可能就是FOXP2这个基因推动了距今5万年左右现代人类祖先各种创造性行为的“大爆发”。

在此之前,医学遗传学家们刚刚发现:如果FOXP2发生了突变,患者会出现一种蹊跷的症状——他们仍保持着正常的认知能力,但就是无法掌握包括大部分语法在内的复杂的语言能力。

帕博等人继而注意到:当人类和黑猩猩在演化树上开始分离、各自进化的时候,该基因的演化在人类这个支系上突然提速了。

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帕博和他的同事们终于发现了第3个突变,这个突变是今天几乎所有的现代人都携带的,而尼安德特人身上就找不到这个突变。

没人会否认,能用较为复杂的语言传递丰富信息,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至关重要的能力。

著名历史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的开头也特别强调:人类语言最独特的功能就是“讨论虚构的事物”,这引发了认知革命,进而促进了不同族群与部落的融合,推动合作,甚至建立信仰。

遗传学在研究古人类的问题上初次崭露头角,是从线粒体DNA开始的。

线粒体DNA是基因组的一小部分,只占总数的20万分之一左右。线粒体基因全部来自卵子,属于母系遗传的它由母系遗传,从母亲传给女儿,再由女儿传给外孙女。

人体生成精子、卵子的过程中,细胞核基因会发生重组,打乱原来的排序,但线粒体的基因却不会重组,因此它的传递是相当“忠实”的。

1987年,艾伦·威尔逊和同事们对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几百个线粒体DNA进行了序列分析,通过比较这些序列之间的差异,他们得以重建了人类的母系系谱树。

他们发现,这棵系谱树上最深的一个分支,只存在于今天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群里。根据已知的遗传突变速率,威尔逊等人估计:离我们最近的所有现代人的非洲祖先,生活在大约不到20万年前。对这个数字,目前更准确的估计是16万年前。

非洲大地 图据视觉中国

换句话说,现存所有人的线粒体基因都遗传自16万年前的一名非洲女性。她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线粒体夏娃”。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十几万年前只有一个女性祖先和其他男性繁衍了后代,只是说其他女性的线粒体基因没有一直遗传到现在而已。

这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假象,原因就在于越往前追溯,每个人的祖先越多:两个父母、四个祖父母、八个曾祖父母……依此翻倍下去,往前追溯几十代,每个人的祖先都是一个庞大的人群。

同理,只要追溯得足够久远,当时以及在那之前生活着的、到现在还有后代的所有的人,都可以视为你的祖先。

2008年,俄罗斯考古学家在西伯利亚南部山区的丹尼索瓦洞穴中挖出了一小块骨头。骨头上的生长板尚未闭合,说明它来自一个儿童。

2011年,俄罗斯考古学家探秘丹尼索瓦洞穴 图据视觉中国

由于骨头太小,无法采用放射性碳测定年代,考古领队将一块指骨送到了斯万特·帕博那里。帕博团队成功地从中提取出了线粒体DNA,结果发现:这根指骨可能来自一个当时科学家们从未记录过的古老型人群。

这就是丹尼索瓦人。

上世纪80年代,在位于甘肃省甘南夏河县甘加乡的白石崖溶洞中,当地僧人偶然发现了一块人类右侧下颌骨化石,这块化石的主人后来也被称为“夏河人”。

白石崖溶洞遗址洞口

几经周转后,“夏河人”化石来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手中。2016年,通过年代测定、体质人类学分析、古DNA分析、古蛋白质分析及其它指标测试等多种手段,陈发虎和他的团队证实:这块化石形成于距今至少16万年前,并且属于丹尼索瓦人

科研人员在白石崖溶洞遗址进行土壤沉积物DNA样品现场取样 图据视觉中国

这是在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相关研究报告迅速在国内外古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并入选2019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世界十大科学突破”和“世界十大科技新闻”等评选。

2024年,《自然》杂志再次刊发陈发虎院士领衔的团队关于“夏河人”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一块从2000多件碎骨中筛选并鉴别出来的肋骨化石。

新发现的丹尼索瓦人肋骨化石碎片

通过对这些宝贵化石的研究,学者们得以了解到:这一曾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的古老型人类,对亚洲东部与大洋洲的现代人类的基因贡献颇多。

就在最近,一块来自中国台湾西部海岸外澎湖海沟的下颌骨化石,也被证实属于丹尼索瓦人。这一发现再度引发国际学界对丹尼索瓦人的热切关注。

这块下颌骨化石被命名为“澎湖一号”,上面还有四颗完好的牙齿。它在20多年前由渔民打捞上岸,经研究人员分析:它应该来自一位丹尼索瓦人的成年男性。但因为缺乏埋藏该化石的沉积物样本,只能大致推断其生存年代约为距今5万年之前。

对丹尼索瓦人的艺术再现图

其出水地澎湖海沟在更新世冰期曾因海平面下降而一度暴露为陆地,与亚洲大陆连为一体,是古人类和哺乳动物可能活动的空间。结合那块来自海拔3000多米的“夏河人”化石,和这块深埋在澎湖海沟沟底的化石,令人不由感叹:数万年前的丹尼索瓦人是何等强悍,从寒冷的高海拔地区一路扩散到亚热带海滨。

所有关于古人类的发现,都在刷新我们对“祖先”们的认知。

199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新智正式提出了关于中国古人类进化的新假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直到今天,虽然主流学界都已普遍认可“非洲起源附带杂交”的模式,也依然有学者坚持东亚古人类连续进化没有断层的观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刘武,曾在吴新智的指导下学习、工作超过30年。据他回忆,吴新智常说:做古人类研究要习惯争议。“吴先生还经常提醒我们,现有的各种学说都只是假说,不是真理,更不是历史的真实。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在日趋接近真相,至于什么时候能抵达,谁也不知道”。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苏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