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2:00:00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指城市中可供居民进行社交往来、举行各类活动的开放性物理空间。作为承载公共服务的重要场域,其建设质量极大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如何营造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近年来成为各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与此同时,“文旅+”“社区商业”“网红图书馆”“公园+商业”等空间消费新场景、新玩法、新体验接连涌现,不断重塑消费结构,进一步释放了消费的需求和潜能。
这些城市发展机遇的背后,同样潜藏着不少挑战。近日,南方周末专访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包亚明,就城市更新、公共空间改造、消费新场景等城市发展热点话题进行探讨。
他认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在于在地文化的重构、重组和创新诠释,真正找到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着力点。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孕育和发现城市未来发展的机遇,应以创意和生活方式重塑城市的空间肌理,以“街区活力”推动城市空间更新、消费业态植入和人文历史的创意性“活化”。
他还指出,“长期主义”是破解消费流量“昙花一现”的关键,需通过主题化统筹设计、现场感的空间重塑、历史文化氛围演绎、沉浸式内容供应等方式构建消费新场景,为消费者营造集主题化、沉浸式、现场感于一体的商业场景,把流量转为存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包亚明。(受访者供图/图)
南方周末:“千城一面”是近些年讨论较多的话题。人们到不同城市去,发现街道看起来都差不多,甚至卖的旅游纪念品都一样,城市没有特色。这样的问题您怎么看,应该怎么解决?
包亚明:中国的城镇化是在较短时间内以很快的速度推进的,所以显得同质化问题过于突出。换句话说,城市化进程假若由20年、30年拉长至100年,它的同质化现象就被时间稀释得没那么明显了。同时,由于发展时间紧迫、经费有限等制约因素,每座城市的“在地化”挖掘不够,建设重点集中在建筑的功能性,极易导致同质化。
要解决这一问题,重点在于对包括历史、民俗、艺术、建筑、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等在内的在地文化进行深度挖掘,重新构思和重组,展开创新性的诠释,让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形成交互关系,真正找到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着力点。
上海的“建筑可阅读”项目就是很好的实践,通过历史建筑的文化诠释与旅游、文创等的联动,对在地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突破了“静态保护”“博物馆化”等固有思维,实现了历史建筑的“活化”。
南方周末:如今,文旅产业成为激发消费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何从文旅维度来助力城市更新?
包亚明:基于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与此前的日本有一定的相似性,我认为参考借鉴日本的旅游观光政策具备可行性。(注:日本通过开发自然景观、历史遗产、气候、城市、休闲设施、美食等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使旅游的经济效应成为国家的经济基础)
为破解各地旅游资源先天条件不一、三大都市圈之外的地区文旅活力不足的问题,日本有三点重要做法。
一是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各地形成独具地方特色和辨识度的城市形象,为旅客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体验。各地将自然风光、文化历史资源、美食传统与美术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消费场所、文创产品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游客们在日本的不同景区都能获得独特的体验。
二是依托游戏、动漫、艺术等元素打造城市专属文旅IP。例如,日本熊本县“无中生有”地创造了超级IP“熊本熊”,也因此由农业大县一举成为日本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大县;新潟县南部的十日町市和津南町地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室外艺术活动——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连续25年的举办地;与动漫、影视剧紧密相关的“胜地巡礼”打卡,也吸引了不少热爱此道的访客。
三是打造便捷的低速交通体系,不仅让游客能够渗透进区域“毛细血管”,也能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长。日本跨区域交通除了连接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新干线,还提供了有价格优势的串联城镇和乡村的区域列车,嵯峨野游览小火车、由布院之森、阿苏男孩、小玉电车等观光主题列车更是吸引游客接踵而至。
南方周末:请谈谈您对城市公共空间议题的理解。
包亚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同样也是全球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讨论城市的公共空间,我们首先要回到它的物理环境,即城市当中开放的空间体。总体来讲,它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公共服务、历史传承、多元文化及独特魅力。但同时,它又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问题,更多的其实是人的问题,涉及到它为谁设计、使用者是谁。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往往关系到城市的使用者对它的满意度。
南方周末:在您之前的研究成果中曾提到,“改造公共空间的城市就是面向未来的城市”,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实践?
包亚明:这句话源于我此前对巴黎奥运会呈现的城市更新理念的讨论。以往,奥运会往往是在封闭的物理空间中进行的,而巴黎奥运会突破了传统的运动场边界,把河流、桥梁、街道、公园、广场,都变成了奥运竞技场与“城市戏剧”的舞台。这背后蕴含着城市更新的新理念,即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孕育和发现城市未来发展的机遇。从这个角度而言,改造公共空间的城市就是面向未来的城市。
其中的关键,是以创意和生活方式重塑城市的空间肌理,以“街区活力”推动城市空间更新、消费业态植入和人文历史的创意性“活化”。这也是破解我国当前“出口遇阻,内需不足”难题可以思考的切入点。
南方周末:您曾提到,“以人为中心,让人们重新回到公共空间,其实是一种成本更低、更可持续的城市改造和更新方式”,那么上海作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之地,有何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包亚明:上海“一江一河”两岸的公共空间改造就是以人为中心进行城市更新的鲜活例子,也是世博会留给上海的重要文化遗产。
放眼全球,滨水空间都是城市的重要资源,也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源头。筹办世博会以前,一江一河沿岸主要承担工业生产功能,厂房林立、产权分散、环境质量不高,市民、游客无法随意进出,更谈不上走通一江一河的滨水空间。世博会的举办推动了产权问题的解决,使得滨水空间的公共性成为可能。通过注入商业元素、艺术元素、动物友好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徐汇滨江这样兼具公共活力与艺术气息的高品质绿色公共空间得以面世,让世博会留下的不仅是场馆,还有公众可以实实在在享用滨水空间的全新生活方式。
坐落于徐汇滨江的上海油罐艺术中心。(视觉中国/图)
南方周末:您认为巴黎、上海这种基于盛事经济推动公共空间改造的模式在其他城市具有可复制性吗?
包亚明:我认为这种改造模式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举办盛事带来了一个契机,城市可借此进一步盘活公共空间、激发城市活力,但是我们必须用长远的眼光来评估它的收益,而非局限于活动本身的盈亏;另一方面,每座城市应当合理评估自身财力,慎重决定是否承办大型活动,避免过度负债。
南方周末:近年来,文旅I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的“网红”目的地不断更新,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包亚明:网红打卡的流量对于城市发展有着重大作用,但如果认为流量能够带来一切,仅仅局限在制造热点、形成短期的“轰动效应”,这条路恐怕是不能走远的。“长期主义”是破解流量“昙花一现”的关键。比如西班牙的毕尔巴鄂,一座在钢筋和造船业中建立起来的城市,曾经随着钢铁、造船业的衰退而日渐没落。但在1997年,依靠标志性建筑——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闻名世界,推动全市旅游业蓬勃发展。它的流量可持续性离不开很多长期主义的工作,包括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对艺术市场的培育等等。
南方周末: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后往往导致游客激增,不仅影响游客体验,有时还会给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不便。各地该如何把握网红城市与平常城市的边界?
包亚明:最重要的是政府、当地居民、游客三方都应该保持包容、淡定、耐心,而非抱有对抗情绪。对当地居民造成的不便,应分清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如果是短期不便,那么居民应以宽容之心对待,为游客营造更好的旅行氛围。如果是长期的不便,也要认清问题产生的根源不在于游客,反而是游客的集聚更早地暴露了城市功能的痛点,应该汇集社会各方力量系统地进行解决。
南方周末:近年来,一些公共阅读空间正在向集阅读、展览、文创、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型文旅空间转型,也迎来“网红打卡潮”,有反对的声音认为图书馆正在经历一种“异化”,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种转型是否剥夺了部分弱势群体平等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利?
包亚明:首先,图书馆可承载的功能其实没有一种固化的模式,比如只局限于借阅书籍。事实上,向复合型功能的转化表明它的空间利用率在提升,比单一功能更好,这种转型的探索值得鼓励。
其次,在转型过程中,需要确保它对空间的使用者是没有门槛的。比如美国西雅图公立图书馆就成为城市中不需预约的公共客厅,有一些背包客、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可能只是在休息,并没有在读书,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也能平等地包容他们。
再次,需要思考如何维持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平衡。一方面,可以通过划分区域实现功能的复合,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收费,补足图书馆本身经营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使用时段的划分实现兼顾。比方说温哥华美术馆需购票进入,但每月的第一个周五会有免费入场时段。
南方周末:当前,社区经济正在成为城市消费的活力源,您认为这一趋势是否可持续?应如何让其长期发展?氛围感消费是其中的关键吗?
包亚明:这一趋势可持续且必须要持续,它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经济的产生首先依托商业的集聚,增加业态的多样性、提升消费体验的丰富度对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其中,氛围感消费是发展丰富度的一个方面。比如复旦大学附近的上海五角场大学路就是一个成功的商业社区,由于它有比较好的氛围感,也吸引了不少社区之外的消费者。
营造氛围感之外,提升社区凝聚力、打造社区的柔性商业、扩大社区经济的辐射力、保持创新项目涌现等都是保持社区经济活力需要考虑的方向。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社区经济应该思考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社区与城市的关系。社区是城市发展中比较小的单元,但也承担了城市的职能,需要考虑社区的发展如何参与到城市的未来。二是社区与文化的关系。需要充分运用社区已有的文化基因、文化场景,进一步激发社区的经济活力。三是社区与参与者的关系。需要从打造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着手,增加参与者的多样性。四是社区与使用者的关系。需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包括空间的人性化尺度、多元文化的融合、动物友好度等。五是社区与低碳经济的关系。需要思考社区的发展是否正迈向低碳社区,包括社区商业的营运是否具备环保意识、是否鼓励低碳生活方式等。六是社区与韧性发展的关系。需要思考如何增强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在不可抗力发生时减轻损失。
除此之外,对数字化的运用、对社区资源的体系化打造等问题同样需要考虑。但并非说一个社区需要同时考虑以上所有问题,而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一些更重要、更迫切的问题优先解决。
南方周末:根据我们最新发布的57城公共空间体验榜,我们发现一座城市拥有的购物中心越多,消费者的满意度却不一定越高,您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包亚明:在购物中心的数量、面积之外,文化氛围、艺术场景、承接的活动、与社区的关联度、创新性等因素,也共同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如今,很多城市都存在购物中心的同质化问题,而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经营内容的高度雷同,必然对消费体验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没有很好的体验,消费场所再多大家也是不满意的;如果消费体验特别丰富,消费场所少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一座城市如何通过购物中心或者其他的消费场所,为消费者提供独特的、丰富的消费体验,成为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关键。比如成都兼具高格调与烟火气、珠三角的美食、上海的国际化,都是提供差异化消费体验的重要抓手。
南方周末:随着城市公共空间“功能融合”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园+商业”的布局开发模式也被广泛应用,成都、深圳、重庆等地陆续展开实践,您如何看待这一新模式的前景?对于实体经济的复苏有何重大意义?
包亚明: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鼓励的尝试,它通过突破商业体的物理空间、打破买卖关系的局限性,为消费者提供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体验,这其实回到了提升消费体验丰富度这个大的议题。这种实践并没有统一的模式,比如成都最早提出“公园城市”理念,但是它的自然条件可能其他城市并不具备,还是应该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可投入的资源和市场反响多去尝试、调整。它的前景也应该交由市场评判。
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已经充分领略到电子支付和网购的便捷性,电商给实体经济确实带来了不小挑战。一般来说,线上购物是目的性很明确的单一消费行为,它的便利性、优惠力度是线下消费无法比拟的。而线下消费往往是复合型消费行为,不同消费场景串联产生极强的消费带动作用。应该把握这一特点,形成与线上消费互补的格局,通过主题化统筹设计、现场感的空间重塑、历史文化氛围演绎、沉浸式内容供应等方式构建消费新场景,为消费者营造集主题化、沉浸式、现场感于一体的商业场景,把流量转为存量。
“公园式”商场深圳坂田万科广场。(视觉中国/图)
南方周末:这种新模式是否会给城市治理带来挑战?
包亚明:如果城市治理的核心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那么只要是有利于城市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的,很多问题和挑战在不同部门、不同群体之间最终都能够达成一致。如果当前的城市治理模式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扼杀了城市活力,那么这个规则就需要改变。
南方周末研究员 郑颖琦
责编 戴春晨
2025-04-19 08:43:00
2025-04-19 02:08:00
孙俪新剧《蛮好的人生》热播,后续《灼灼韶华风禾起》《献鱼》也将登陆优酷生花剧场
2025-04-18 15:12:00
2025-04-18 12:19:00
2025-04-18 09:32:0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动中阿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在沪举行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
“千金难买老来瘦”或是错的,研究发现:60岁后,微胖老人更长寿
2025-04-19
【讲习所·中国与世界】这份行动计划诠释新时代全天候中柬命运共同体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
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