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中国 美国 亿元 关税 万元 公司 企业 项目 清明 记者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共赴春天的阅读盛宴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5日 第 20 版)

谷雨时节,大地书香。4月23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24年度“中国好书”如期公布,42部佳作脱颖而出。本版约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撰文介绍,也择取部分作品,邀请学者进行评介,与读者共赴一场春天的雅集,于阅读中开阔视野,涤荡身心,蓄积能量。

——编 者

在品读中涵养精神境界

——浅谈2024年度“中国好书”

郭义强

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在中宣部指导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出42种2024年度“中国好书”。这些原创精品图书严格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评选产生,契合读者阅读趣味、传递主流思想价值,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涵盖主题出版、人文社科、文学艺术、科普生活、少儿等类别,每一种都独具特色、亮点纷呈。

2种“年度荣誉图书”均为2024年出版的重点学习读物。《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原创性贡献。《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通过24篇访谈实录,讲述了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和中央工作期间,深入高校调研考察、关心指导大学生的生动故事。

主题出版类图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思想性。《习近平引用诗词释读》以诗词名句为切入点,深入研读这些诗词名句的来源、本义,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所蕴含的宏阔思考和现实意义。《同怀: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北京1949》《共和国之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诞生记》《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小平小道》分别从不同角度,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动讲好党史、新中国史。《现代化的中国选择》《“村超”的乐子、路子与日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深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描绘了新时代的美好画卷。

人文社科类图书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推陈出新。《中国文化之美》《中华文明的形成》《良渚:撞击与熔合的文明结晶》《艺文北京丛书》(全四册)多角度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立体呈现中华文明灿烂图景。《满世界寻找敦煌》《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漫谈治史》通古今之变,促文明互鉴,体现中国学者的学术担当和造诣。《家国记忆:一对五十年代大学生的时代背影》从“小家”见“大国”,映照了新中国建设者的家国情怀。《共和国100个经典民生设计》通过经典民生设计展现国家在保障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文学艺术类图书高扬现实主义精神,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素材、提炼主题、展现风骨。《空城纪》《去老万玉家》《亲爱的人们》以小切口折射中国历史和社会生活变迁。《大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寻找甘宇》讲述了党和政府全力搜救抗震英雄甘宇的感人故事。新大众文艺作品《我的母亲做保洁》细致描述了城市保洁员等普通务工者的勤劳乐观。网络文学作品《粤食记》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餐饮文化画卷。《形理两全:宋画中的鸟类》从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两方面,印证了宋代画家“形理两全”的美学理念。《故色中华·中国色彩十二题》分析了传统色彩的日常应用、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

科普生活类图书反映科技进步,致力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自然而然:曾孝濂自传》图文并茂传递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的严谨治学精神。“从无穷小到无穷大”丛书(全二册)由无穷小、无穷大两个维度解析科学现象,引导青少年养成科学思维。《中国救护:家庭急救指导》则介绍了多种常见急症的实用急救技能。

少儿类图书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世界里的中国》解读历史与现在的中国,让孩子更好读懂中国、热爱中国。《谁在林中歌唱》《云朵上的爸爸》《中国妈妈》讲述了大爱与小爱同谱、为英雄模范而歌的温暖故事。《珊瑚在歌唱》《我的世界》《苹果花开》《重返白垩纪》《妈妈的剪影》以孩子视角讲述观察世界、追逐梦想、实现成长的故事。《木拉提爷爷,你去哪儿?》《中华民族一家亲:童谣绘本》(全三册)以图画书的形式,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和谐融洽。

书籍是文化的结晶,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期待更多读者品读中国好书,感受时代气象,体悟文化意涵,涵养精神境界。

(作者为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

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密钥

——评《现代化的中国选择》

李 捷

《现代化的中国选择》:李君如著;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追求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不可剥夺的平等权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找到了自己的根和魂,有了选择的自主性,通过百年不懈奋斗,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球南方独立自主地选择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树立了榜样。

李君如教授所著《现代化的中国选择》以“选择”为逻辑原点,构建历史、理论、实践三重分析框架,解码中国式现代化,抒写和传递这一历史画卷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哲理。

作者从大历史观出发,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被动现代化,20世纪上半叶思想界有关“西化”与“中国本位”的激烈论战,新中国成立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逐步确立。这种历史分期凸显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时空压缩”特征——西方国家用300年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中国需在更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双重变革。

在理论建构层面,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双重属性分析框架。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如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规定动作”,又具有基于国情的“自选动作”——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既避免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陷阱,又超越了文明冲突论的二元对立。

在实践维度,作者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次飞跃”: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化三改”奠定工业基础,到改革开放后“三步走”战略实现总体小康,再到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迈向全面现代化。这种历史性跨越背后,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智慧与“加强顶层设计”的战略定力的有机结合。守正创新的实践品格,使中国式现代化既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又充满生机活力。

作者的独到之处,不仅在学术创新,更着眼文明自觉。当现代化与古老的中华文明碰撞交织,现代化的中国选择便不再是简单的制度移植,而是基于文明基因的现代化再造。既传承“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又吸收“自由平等”的现代价值,既坚守“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又践行“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由此升华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它证明:现代化不是“西方化”的代名词,每个文明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现代化路径。

(作者为中国史学会会长)

回望大国兴衰 汲取历史智慧

——读《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

张倩红

《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钱乘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起笔,通过对世界大国兴衰史的考察,研究世界强国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总结大国兴衰的机制和特点,深刻理解国家兴盛的条件与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思考。

本书所谓“世界大国”是指在世界整体变化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国家。“改变世界是‘世界大国’最基本的特征,而这些大国的兴与衰、崛起与没落,就标志着时代的变迁。”本书聚焦于重商主义时代的葡萄牙、西班牙与荷兰,早期工业化阶段的英国与法国,资本主义强权大国德国与日本,以及20世纪的超级大国苏联与美国,长时段地梳理出9个世界大国所呈现出的四大特征,即“强劲的经济基础和综合实力”“整合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结构”“有吸引力的文化与精神特点”“能够在全球施加国际战略影响的能力”。同时揭示出大国兴衰的规律何在:领一个时代之先的国家是这个时代的“大国”,丢失领先能力就丢失大国地位。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观察历史、阐释兴衰的主要切入点。在作者看来,世界大国是时势所造,它们都曾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也可能是造成历史冲突和灾难的根源”。因此不能以“好”与“坏”作简单的预设性评价,一定要考察大国因何而起,又缘何而衰,即“一个时代如何造就一个大国,一个大国如何引领一个时代”。

对世界新变局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观照是《风起云飞扬:钱乘旦讲大国崛起》的价值旨归。本书以“世界新变局”作为结语,提出21世纪的世界正在经历重大重组,四条路径即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社会形态的变化、文明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演变、国际体系的演变、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交汇于当今,从而形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面临三项任务,即构建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简而言之,新的世界大国必然是新格局中的主角,体现着世界新潮流带来的新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特点,恰恰是当今时代的标志。大国更替的过程仍然在延续。

(作者为郑州大学教授)

是寻找,是耕耘,也是播撒

——读《满世界寻找敦煌》

李 岩

《满世界寻找敦煌》:荣新江著;中华书局出版。

品读荣新江的《满世界寻找敦煌》,充溢着学友间的期待。这本书的内容具有独家性、真实性,甚至还有传奇性。全书充满中国学者炽热的爱国情愫、严谨的学术精神,以及对人类文明史的深切观照,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与文化内涵。

1900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正值晚清中国内忧外患、国力日衰的历史节点。此后不久,约5万件珍贵文献流散世界,分藏于10多个国家。

千年宝藏流失异国,怎能不令人痛心!因此,“伤”与“恨”成为早期中国敦煌学研究者的主要情感基调。为追寻这些失落于海外的珍贵文献,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从王国维到向达、王重民、姜亮夫,历经艰辛,远赴重洋,致力于敦煌文献的寻访与研究。

1984年,北京大学年轻学子荣新江沿着前辈学者的足迹,开启了自己长达40年的海外敦煌文献追寻之旅。他遍访欧洲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及私人收藏,查阅相关资料,只要发现与敦煌有关的信息,他就去找,一站一站地跑。从伦敦到巴黎,从哥本哈根到圣彼得堡,一路追求敦煌文献的吉光片羽。这些亲力亲为的寻访,沉淀为《满世界寻找敦煌》一书。这本书的背后,是作者40年“坐读”与“行读”的丰厚积累。

《满世界寻找敦煌》以作者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辅以众多支线,内容丰富、层次分明。书中提及大量与敦煌相关的人物,各自故事精彩纷呈。从学者的专业坚守到异国收藏家的奇遇,从文献的流转经历到学科发展的曲折进程,勾勒出敦煌学百余年来的发展脉络。

这本书的出版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为广大读者播下了关注敦煌、热爱敦煌的种子;另一方面,这些富有趣味性与启发性的寻访经历,还原了学术研究的艰辛,也展现了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阅读文献可以和古人对话,畅游在古人记录的世界中;又到处行走,在广阔的天地里不断发现自己在书本中没有见识过的东西”。

《满世界寻找敦煌》不仅是学术成长记录,更是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寻访日志。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寻找”不仅是学术上的不懈探索,更是精神世界的耕耘与播撒。

(作者为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从无穷小到无穷大”丛书——

不同的“尺度” 不同的“世界”

周忠和

“从无穷小到无穷大”丛书(全二册):郑永春、寒木钓萌著,邓跃、廖朝阳、胡优绘,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微观世界的每一次科学发现,让我们得以窥见生命的根基与物质的本源;宏观世界的每一次抵达,都在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与认知维度。探索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不仅关乎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认知边界,更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澎湃动力。

“从无穷小到无穷大”丛书以“尺度”这一跨学科概念为纽带,拓展青少年读者视野,激发科学探索兴趣。丛书包括《小到无穷小:给孩子讲微观世界》《大到无穷大:给孩子讲浩瀚宇宙》两册,将它们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微观与宏观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交织、彼此呼应,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美妙图景。微观世界中的基本粒子,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也是构建宏观宇宙的基石;宏观宇宙时空演化的大历史,又是大量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丛书用层层递进的“尺度”游戏,将物质的构成、细胞的运转、原子的奥秘、太阳系的秩序、银河的璀璨娓娓道来。“当我们的身体缩小到蚂蚁大小,人类还能统治地球吗?”“一滴水里有超过270万个微生物,太平洋的辽阔超乎想象。”……作者以生动案例打破认知惯性,用严谨数据揭示万物规律。“尺度”这一跨学科概念,打破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学科壁垒,让小读者们学会探索世界的科学方法,掌握认识宇宙的思维逻辑。如此编排,体现了以提升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创作观念:科学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思维的跃迁。

优秀的儿童科普读物,能够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也是丛书的叙事线索:探秘微观,让人心怀悲悯;仰望星空,催人脚踏实地。当视野深入纳米世界,心神潜入微观量子态,思绪穿透卡门线,目光触及百亿光年……在无穷小与无穷大的辩证中,小读者们将会懂得,个体的渺小与思维的宏大从不矛盾。在微观与宏观之间,每一次追问、求知、探索,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发现,都可能成为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契机。因为强烈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特征,驱动人类在无穷的探索之路上一往无前。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

《去老万玉家》——

写活少年气英雄气

施战军

《去老万玉家》:张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在我看来,张炜的长篇小说《去老万玉家》,是他个人创作史上继《古船》《九月寓言》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体现了长篇小说对更深沉承载、更丰富呈现的追求。

作品的背景是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仁人志士遍寻民族出路。年轻的舒莞屏在岭南接受了现代文明洗礼,梦想推动着他怀持抱负辗转回到故乡山东半岛。在这里,他将迎来一场生命蜕变,于磨难中实现身心成长。

我在阅读笔记中最早写出的是4个字“少年中国”。主人公舒莞屏像一只健壮的小鹿、一匹健硕的小马,闯入了“老万玉家”。“老万玉”是当地极富传奇色彩的土匪,舒莞屏受恩师重托,怀着幻想一步步走近土匪营,又在识破其真相后,被南方来的革命者精神所感召,“走出老万玉家”。清末民初时局的动荡,思想的激荡,给舒莞屏们的成长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

小说以少年的感官审视一个人怎么成长,如何认识来路又如何开辟出路,人究竟应该怎样选取方向和价值……它是带有少年气、英雄气的作品,也是刻画人生磨砺的一部小说。生活中固然有很多美好在安慰着你、治愈着你,但想要处处时时避险并无可能,战胜诸多艰难需要的是对内心勇气与力量的唤醒。

最后一章开头,是这部作品的峰值书写,语调满是象征意味却平静包容。“水道初开,海湾里的冰坨还未化尽。最后一批搭乘冰坨的海豹即将离去。海牛从未知的深处传来哞哞声,震荡未能融尽的冰块和冻土,让其发出哗啦啦的碎裂声……”岭南也好,胶东也罢,到处充满了海陆交接的地貌。小说以此来象征历史的交汇点,象征朝向未来的深刻巨变。

成长小说不足以概括这部作品的内涵,它是一部把复杂的人文、豁朗的自然和强大的理智熔于一炉的生命小说。

(作者为《人民文学》原主编)

《世界里的中国》——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邱华栋

《世界里的中国》:韩毓海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历史长河奔涌不止,文化血脉传承不息。韩毓海的《世界里的中国》以青少年为受众,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铺展开来,展示了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宽阔的世界眼光。翻开这本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敦煌壁画里的飞天梦,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天下图卷”——人在文章里,文在江山中。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从问题出发。从“秦何以一统天下”到“共同富裕何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书中的16个问题以叩击的姿态激荡着历史。论及唐宋之变,作者对比中唐“两税法”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剖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又如审视明代历史,作者通过分析边疆、海疆以及“白银全球化”初次浪潮,解读国家发展与对外交流的关系。这些都展示了作者试图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思考,让人掩卷沉思。

“世界里的中国”,书名本身便是中华文明在开放包容中发展的写照。作者拒绝将中国史简化为“冲击—回应”的被动叙事,而是将其置于多元文明的共振中。在作者笔下,历史不是冰冷的标本,而是燃烧的火种——历史不等于过去,历史活在当下。如他写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不止于展示经济社会的腾飞,更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资本主义现代化困境的破解,对现代化道路的开拓。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作者极为关注的命题。合上书卷,耳畔犹回响着他的追问:“今天的世界站在了十字路口,我们该怎样选择?”答案或许已经藏在对张载“为天地立心”、宋明理学“理一分殊”思想的诠释中。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而全人类共同价值,又演化为多元共生的历史发展方式。“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这是中华文明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永恒魅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本书与其说是史论,不如说是一封写给世界的“文明家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对未来的眺望;每一次对文明的叩问,都是对星河的追寻。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5日 20 版)

相关文章

共赴春天的阅读盛宴

2025-04-25 0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