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7:13:00
“NPD有六大特征,遇到了赶紧跑”“有的孩子看着正常,其实是ADHD,快来测一测”……近期,以在线“诊断”NPD(自恋型人格障碍)、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为标题的视频在网络上大量传播,不少人“被确诊”——如果你自私自恋、嫉妒心强、不爱自我反省,那你可能是NPD;如果你喜欢独来独往、爱逃避问题、对亲密关系持悲观态度,那你可能是“回避型依恋人格”;如果你缺乏主见、情绪不稳定、社交能力差,你甚至可能是“轻微智障”……
短视频“诊断”“网络热门人格”可信度几何?被“确诊”的人真的“不正常”吗?为啥刷个短视频,就“确诊”了一身“病”?这恐怕与某些“伪专家”博主的短视频故意制造焦虑有关,公众“上套”也反映出当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我是不是没救了?
“NPD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同情心,利用他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且不会反思自己的错误”……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关于NPD的分析视频,一些热门视频的点赞、评论、转发量多达数十万人次;不少网友留言觉得自己符合相关特征,自行“诊断”后感到迷茫或焦虑。
“看了视频中分析的特征,我感觉自己都中了,难道我真的不正常?”“95后”市民王淼淼最近经常刷到类似的视频,本就因为工作感到焦虑、需要寻求心理释放的她反而更加焦虑。在她观看的分析视频中,NPD型人格多具有以自我为中心、控制欲强、没有同理心、不爱反省与认错等特征。“确实我总是希望得到朋友和家人的关注,有时候还有点爱指挥别人、控制别人的喜好。”虽然王淼淼对NPD人格在临床上的真实病理特征并不了解,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短视频,但她莫名觉得自己“可能真的是”。
让王淼淼感到不安的是,在这些视频中,有些博主甚至会将NPD人格定义为“人格癌症”,是“无法被治愈的”,并且给出“遇到NPD的唯一方式就是远离他”的建议。评论区中,也有不少网友将这些特征套用到周边人身上,得出“我的同事、朋友、家人等是这种‘剧毒’人格,我一定要远离”的结论。一位网友刷完关于NPD的视频后,发现一位同事完全能“对上号”,“现在我和其他人都会互相提醒,尽量避免和他接触”。这种“标签”式的“诊断”也让许多自我怀疑的网友陷入迷茫和困扰:“疑似确诊‘NPD’,我是不是没救了?”
记者了解到,由于精神障碍等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准确识别和诊断较为困难,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对NPD诊断标准多次作出修订。该组织在2013年总结了NPD型人格的三大核心特征,即自我意识膨胀、需要被钦佩和缺乏同理心,并没有与网络上流行的“控制欲强”“不爱反省与认错”等特征画等号。
“回避型依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直呼,本来以为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刷了几个视频,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正常”。
为啥有人深信不疑?
类似的短视频,有多少可信性?不少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认为“不靠谱”——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黄长群说,相关心理疾病须由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根据诊断标准进行判断,医生要综合考量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既往史、刺激因素等,还要与其他疾病进行辨别,这既要求专业知识,也需要临床经验;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丁如一说,在我国,只有精神科医生才能进行相关心理疾病的诊断,“即使是心理咨询师都不能轻易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医生等虽然也参与心理问题的处理,但并不具备诊断权。
从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爆火开始,“你是什么人格”甚至取代了“吃饭了没”,成为最热门的问候,很多年轻人也将其作为交友、婚恋的筛选条件。随着短视频里掺杂的这类信息越来越多,给自己的性格“贴标签”似乎也成了普遍现象。为啥会有这么多人对短视频里关于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的说辞深信不疑?
“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出于娱乐的心态看这类短视频,或者进行一些人格测试,这也是朋友之间的社交话题,一般很少有人当真。”市民陈先生说,自己也曾做过MBTI测试,也对自己“确诊”人格中的一些特性对号入座过,但不论是好是坏,都没有影响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和与家人、朋友社交关系,“咱们上学的时候都喜欢玩儿杂志上的性格测试,我觉得本质上是一样的,娱乐而已。”不过,陈先生也发现不少人确实对这一话题很认真,开始习惯性把自己和他人“对号入座”,甚至对照一些所谓心理疾病的症状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可能是因为当下大家工作压力都比较大,总有觉得不痛快的时候,所以刷到类似短视频就会想从其中得到解决方法。”
有专家表示,人类天生就有探究自我的倾向,而现代社会复杂多变,个体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增多。这类短视频正是满足了人们了解自己和预测他人的需求,才受到关注流行起来,因为大部分人都希望在和别人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确定性。
心理赛道也能变现?
把人格测试、心理疾病测试当成娱乐,尝试了解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改正,本是可以理解的行为。可怕的是,很多人已经沉迷其中。有媒体报道,家长特别容易受到这类短视频影响,把孩子对号入座,有受访医生表示,之前就有家长根据视频“诊断”孩子的行为,甚至轻信一些机构或个人推荐的“疗法”、保健品或药品。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在线“诊断”心理的视频,先以NPD、ADHD、抑郁、焦虑等为热门话题吸引关注,甚至有主播称“NPD不算人类,只是在模仿人类”。通过这些话术激起需求后,再推销课程、保健品、一对一咨询辅导等收费项目,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链条。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打造心理博主的教程帖,如“心理赛道变现的N种方式”。
记者发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一些主播自称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师等,宣称可以“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你的孩子是不是有厌学、逆反、焦虑、沉迷手机等表现”“家里孩子有这样问题的都来加老师,不然找‘白大褂’可能得休学影响孩子”……有家长信以为真,纷纷留言或连线主播求解。这时,主播就会开始推销课程、保健品、一对一咨询辅导等收费项目。直播间里会有非常明显的“加微信或群聊”等标识,主播也不断重复“先点关注,加上互助群”“看屏幕提示添加老师的‘微’,领取免费试听课程”……为规避平台禁用词,主播还用“白大褂”指代医生、用“吃片片”指代吃药、用“YY”指代抑郁。这样的直播间在短视频平台不在少数。有的直播间售卖课程标榜“名师”,价格从299元到599元不等,销量不低;还有价值1980元的“专家粉丝见面会”,现场听所谓的“心理大咖”讲课,学习心理知识,面对面解惑。
有业内人士透露,视频是促成与“潜在客户”点对点联系、进而变现的关键一步,“直播间里卖的课相对便宜,私聊后会推价格更高、时间更长的课程。”
怎样满足问诊需求?
学业竞争、职场内卷、社交焦虑……现代生活的高压环境使心理问题逐渐显性化。
“我觉得这类短视频和心理测试火爆,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大家敢于直视自己的心理问题了,更加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了。”中国科学院注册心理咨询师刘聪聪分析,过去,心理问题常被视为“羞耻”而避讳就医,如今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包容性增强,年轻人更愿直面情绪困扰。短视频平台以通俗化、标签化的方式解析心理特征,降低了认知门槛,但也导致部分用户将偶发情绪等同于疾病。例如,有网友因“控制欲强”自行“确诊”NPD,却忽略了临床诊断需综合症状的持续性和社会功能损害等标准。“部分视频初衷为科普,但多数内容存在严重误导。例如,将‘爱发呆’定义为‘解离症’,或将‘回避冲突’归类为‘回避型依恋人格’,却忽视了这些行为的普遍性与复杂性,片面解读易加剧公众焦虑。”刘聪聪说。
某直播间以“三天治愈心理问题”为噱头,收费高达1980元,实则内容粗糙,甚至建议家长“砸手办”解决青少年沉迷问题,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大量博主以“情感导师”“心理专家”自居,却无相关资质,2024年上海警方破获的“情感咨询诈骗”案中,某公司通过包装“假专家”非法获利超40万元……怎样在满足公众心理“问诊”需求的同时,让自媒体“心理赛道”更加规范?
“我认为现在存在一些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很多人不知道有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很多社区也与一些机构合作推出了心理咨询服务,实现早筛查、早干预,另外学校内部也有心理辅导室。”刘聪聪说,关注心理健康有不少靠谱的渠道,如果真的感到深陷某种不良情绪无法自拔,还可以去正规医院咨询、就诊,仅靠短视频就“确诊”、轻信所谓的“白大褂”,很有可能适得其反。“短视频平台也应该加强监管,过滤具有引导性、制造焦虑的营销,严格审查所谓的专家、咨询师资质。”
受访者 张女士
平时我也刷到过不少关于性格测试、心理障碍的短视频,有时候也会出于好奇做一下。我认为现在这么多人关注这类短视频并沉迷在“自诊”当中,是因为我们从小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太少了,没有能力去判断这类视频的真伪,也没有途径去做正规的心理疏导。
受访者 荣女士
我觉得这类短视频之所以能流行起来,与每个人当下的状态有关系,比如最近我心里有一些压抑的事情,就会通过这类视频寻求解决方式和心理安慰,就算没有什么可焦虑的事情也会出于好奇进行测试,我觉得大多数人都不会把这类心理测试的结果当真,大家还是被好奇心驱使。
受访者 李先生
从十六型人格测试开始流行,我就经常刷到这类短视频。我觉得这类现象往好处说,是证明大家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敢于直视心理变化,但不好的方面就是有很多主播会以此来制造焦虑、恶意营销,导致很多人产生自我怀疑,对这类不良行为平台还是要进行有力的监管。
受访者 田女士
平时我和身边的朋友经常刷到关于性格测试的内容,如果有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也会去搜索焦虑、抑郁等关键词,在短视频的信息中寻求解决方式,但并没有把其中的内容作为诊断标准。如果真正出现了心理问题,我认为还是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不能靠自我诊断。
嘴上是科普,背后是生意
新京报
心理自诊短视频乱象频出,根源在于供需两端的双重失衡。现代人心理压力加剧,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激增;而线下心理咨询成本高、资源少,行业准入门槛模糊,导致专业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这种矛盾为短视频平台上的“伪科普”提供了生存空间。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让这类内容不断强化用户的自我怀疑,形成“越刷越焦虑,越焦虑越刷”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一困局,仅靠用户提高警惕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建立权威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从源头规范从业者资质、强化行业监管,到推动专业机构进驻短视频平台输出科学内容,让优质医疗资源突破地域与成本的桎梏。
与此同时,社会亦需重塑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它既非算法喂养的“热门话题”,更不是用户画像中的一串数据标签。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剥离网络制造的焦虑滤镜,让公众看清短暂的情绪波动与临床诊断之间的鸿沟,从而放下手机走向心理诊室。
总之,短视频本可作为科普桥梁,而不应沦为靠忽悠牟利的工具。唯有让专业回归专业、让商业守住边界,才能避免“自诊”变成“自伤”,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走出迷雾,获得科学、温暖的支持。
别刷到什么都信
中工网
一些博主往往将专业、复杂的心理疾病诊断过程拆解成简单的行为特征,让人们“对号入座”——“8种迹象表明你已陷入工作性抑郁”“中10种以上,你可能是ADHD”……如此忽略其他因素影响和个体差异的“诊断”,能准吗?
很多博主打着“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的旗号,实际上根本没有相关的从业资质。这些人拍短视频的主要目的不是科普,而是通过吸引流量来卖课、卖保健品等,说白了,就是利用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牟利。如果人们轻信、盲信这些“诊断”,不仅可能越来越焦虑,而且可能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最终身心、人财俱伤。
一方面,平台应该强化内容审查和资质审核,对“娱乐性内容”和“专业内容”进行必要的区分和标识,对传播焦虑、无资质卖课的行为及时封号追责,即便要进行这方面的科普,也应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专家学者等;另一方面,行业内部要及时完善心理咨询相关资格认证体系,提高从业者的准入门槛。除此之外,个人要提高甄别能力,短视频可以刷,但不能刷到什么都信。多方合力,才有可能将“碎片化关注”真正转化为有效的心理健康呵护行动。
让心理关怀走出诊室围墙
当人们习惯性滑动屏幕完成心理“自诊”,这种看似便捷的自我诊疗背后,正酝酿着一场数字时代的集体症候群。
“自诊”视频的流行,折射出当代人深层的心理困境——当现实中的心理救助,因价格高昂、不够隐私等原因成为奢侈品,算法精准推送的短视频便化身触手可及的解药。这种“数字诊疗”既暴露了公共心理服务体系的缺口,又通过即时反馈的机制,制造出虚假的治愈幻觉。
短视频构建的心理诊断图谱,本质上是将复杂的精神世界,降维成可量化的数据游戏。BPD、ADHD等专业术语被抽离临床语境,异化为社交货币般的身份标签。某平台数据显示,“心理测试”类话题累计播放超320亿次,评论区随处可见“原来我有病”的自我诊断狂欢,而这种标签化、社交化的认知,正在解构心理疾病的严肃性。
算法驱动的信息茧房,也加剧了这场认知危机。当用户完成首次心理测试,平台便会持续推送同类内容,形成强化认知的闭环,制造出大量“虚假患者”,同时遮蔽真正需要救助的群体。
破解这场“集体自诊”,需要重建专业人士与大众的对话通道,让严肃医学完全跳出诊室围墙,在公共空间实现有效传播。当专业机构主动走进数字洪流,算法推送的将不再是碎片化的诊断标签,而是成体系的心理认知图谱。
我们需要的不是自我诊断的快捷方式,而是构建更有温度的心理支持网络。只有当专业诊疗不再遥不可及,当心理知识传播跳出流量陷阱,那些在屏幕前焦虑自测的孤独灵魂,才能真正找到走出迷雾的路径。(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曹雅欣 卢宇辰)
市民参事丨刷了个短视频,竟然“确诊”有心理疾病——难道我真的不正常?
2025-04-28 07:13:00
百度智能云发布国内首个企业级MCP服务,首批上线超1000个MCP Server
2025-04-27 08:52:00
2025-04-26 20:35:00
黑龙江籍演员徐锦江,已向儿子交代后事……曾出演《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
2025-04-26 13:05:00
2025-04-25 16:33:0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2025-04-28
【暖新闻】荥经公安雷霆出击 为群众挽损10万余元获赠"最帅"锦旗!
2025-04-28
2025-04-28
2025-04-28
2025-04-28
2025-04-28
建信理财海嘉固收类封闭式美元产品2025年第30期4月28日起发行,业绩比较基准4%
2025-04-28
2025-04-28
2025-04-28
解锁武汉夜生活天花板!新晋“最美天台”免费开放!管理方:可赏黄鹤楼夜景,观露天电影
202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