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中国 美国 亿元 关税 万元 公司 企业 项目 清明 记者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精雕细琢“海底基石”

早春时节的东营之滨,海浪不停翻涌,海鸥在空中划过优美的弧线,构成一幅灵动的海滨画卷。然而,对于东营中心渔港码头建设疏浚团队而言,却无暇欣赏眼前美丽的海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东营港项目总工付海兴望着眼前规模庞大的管板组合桩工程,眉头紧锁。管板组合桩是整个港口建设的核心。先打钢管桩,然后在两桩之间放置钢板桩,这种设计能更好地适应海底地质条件,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然而,整个项目多达251根钢管桩和616根钢板桩,彼此间精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对整体施工造成严重干扰。

“要想在沉桩中确保桩体不出现较大偏移,就必须针对组合桩定位做好控制。”项目研讨会上,付海兴直指问题核心。可管板组合桩国内应用较少,北方港口更是寥寥无几,缺乏可供借鉴的经验。项目经理刘亮见状,斩钉截铁地说:“要是被这点困难难倒了,我们还怎么在行业立足?”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成立了攻关小组,一场技术攻坚战正式打响。

起初,小组研究出单桩递进式的框架系统,配合内部抱箍固定,虽然对桩位精度的控制较为严格,但要在单桩施工完成后反复挪动,费时费力。“一个一个来太慢了,得想办法一鼓作气啃下这个硬骨头!”项目质量科长林辉十分焦急。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项目团队迅速调整方向。成员们围在电脑前,运用绘图和建模软件,经反复推敲和修改,最终设计出一种联合定位的导向架结构。只需固定两端,便可一次性完成五根沉桩的定位。施工现场,操作人员站在导向架旁,熟练地操作着设备,随着沉桩作业的进行,五根桩同时被精确定位,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为管板组合桩施工按下了“快进键”。

然而实际施工中,一个新问题又冒了出来。抱箍虽能保证桩基不晃动,但沉桩时桩基与抱箍内部易发生摩擦,不仅会损坏桩身防腐涂层,还可能带来潜在的质量隐患。团队再次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比对,决定在桩孔内四角分别装上可调节的刚性橡胶导向轮,通过螺栓连接进行控制,如同四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桩身安全。钢管桩施工时,就像给桩装上了“风火轮”,能够及时调整每根钢管桩的倾斜、偏位和垂直度。随着各个步骤的技术不断完善,管板组合桩沉桩偏位控制精确到了毫米级。

暮色降临,大家站在已完成的管板组合桩旁,看着构造精巧的“钢铁基石”扎根海底,疲惫和焦虑一扫而空,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大众新闻记者 白晓 通讯员 王泽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