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亿元 中国 万元 美国 项目 公司 关税 基金 文化 工作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吉卜力风”AI图片成政界新宠

本报记者 陈子帅

近日,由美国人工智能(AI)大模型ChatGPT生成的吉卜力风格图片“刷屏”全球各大社交媒体,用户上传一张照片只需几十秒甚至数秒时间,大模型就能将其转化成类似宫崎骏动画的风格。这些AI作品席卷了互联网,但也引发各界有关版权、艺术价值问题的讨论。

印度发布“吉卜力风”莫迪
吉卜力风格,是指日本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如宫崎骏执导的《天空之城》《千与千寻》等。日前,OpenAI公司上线了GPT-4o图像生成功能,使得该大模型生成静态图像的能力更强,包括制作吉卜力风格的图片。
澳大利亚“对话”网站1日报道称,这股吉卜力风潮始于OpenAI内部,随后席卷硅谷工程师圈,甚至传播到了政界。例如,上周白宫官方社交账号发布了一张吉卜力风格照片,画中一名妇女被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抓捕,正在哭泣。据新德里电视台报道,印度政府日前在社交媒体X上发布了数张画有总理莫迪的吉卜力风格图片,其中包括莫迪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会晤场景照(如图)。
“大家能不能冷静点别一直生成图片,这太疯狂了,我们的团队需要休息。”OpenAI公司CEO奥尔特曼在社交平台X上说,吉卜力风流行之后,ChatGPT在一小时内新增了100万用户,而两年前该大模型刚推出时,达到这个用户量需要5天时间。他还说,公司服务器正面临挑战,急需10万块图像处理芯片。
“这个现象特别有意思,说明AI已经不再只是冰冷的技术工具,而是开始展现出一种让人共鸣的人文风格。”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吉卜力的画风本身就很有温度,承载着很多人关于童年、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记忆。而且AI出现后操作门槛降低,大家可以轻松做出像宫崎骏作品风格一样的画,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让更多人愿意去尝试,去表达。
宫崎骏:AI“亵渎生命”
此前有网络传言称,吉卜力工作室要遏止这股吉卜力AI风潮。但据香港《星岛日报》网站3月31日报道,该工作室接受日媒采访时说,他们没有发布任何此类警告。
吉卜力风AI图片的走红,也引发人们关于版权与创作归属的讨论。报道称,对许多艺术家而言,目睹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被简化为任何人都能通过文本指令调用的“风格”,实在令人不安。宫崎骏虽未就这一现象公开表态,但此前已对AI持批判态度。
报道称,与吉卜力风图片霸屏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宫崎骏2016年称AI艺术“亵渎生命”的访谈视频被广泛转发。以手绘动画和逐帧制作而闻名的宫崎骏,在看到AI生成的怪物角色视频时表示:“绝不会让这种技术进入我的创作。”
据路透社1日报道,针对AI大模型训练数据来源及新功能合法性的质询,OpenAI未予置评。但一位律师表示,AI模仿吉卜力独特画风的法律边界“尚不明确”,“现行版权法通常只保护具体表达形式,而非艺术风格本身。”
刘少山表示,现在的AI模型大多是通过大量图像学习来“模仿”风格的,其中可能确实包含了一些未经授权的吉卜力原画,这也是目前争议最大的地方之一。“说到底,是技术发展跑得太快,而法律和伦理框架还在追赶的过程中。很多技术团队在一开始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版权和艺术伦理的问题,但随着这类现象引发越来越多关注,社会也在逐步反思和调整。我相信,未来无论是行业规范还是法律法规,都会逐步跟上技术的节奏。”
“美的AI作品”等同艺术?
在版权争议之外,当人人都能通过AI轻易制作一张堪比宫崎骏手绘的画作时,艺术的价值是否会受到挑战?动画产业的发展又会受到怎样的冲击?
在刘少山看来,AI画得再快再漂亮,它更多是生成“像某种风格的图”,而动画师创作的是“有灵魂的故事”。吉卜力的魅力,不只是画风,更在于背后的情感表达、节奏把控和世界观构建,这些仍然是AI难以真正替代的部分。不过AI确实正在取代一些重复性高、执行层面的工作,但与其担心被取代,不如尽早学会与AI合作,把它当作工具而不是对手。未来,动画师的角色更像是“导演”或“创意总监”,而AI则是得力助手。谁能驾驭这些新工具,谁就能在新的创作格局中占据主动。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教师刘书亮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无论是漫画家还是动画师,一定程度上都受到AI的“威胁”。但目前来看,AI对动画产业还没能产生颠覆式影响,主要原因是技术还不够成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从艺术角度来看,“不同群体对艺术的定义不同,那些认定艺术由人类创造的群体,必然认为AI生成的图像与艺术无关。”刘书亮说,一张“美的AI作品”能否被称为艺术,这是一个在未来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