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中国 工作 中心 北极海 法院 大庆市 基层 法官 综治 抓手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美国再通胀风险几何?

近年来,美国的通胀问题引发了全球关注。2025年2月的数据显示,美国CPI同比上涨2.8%,核心CPI同比上涨3.1%,持续高于美联储的目标水平。回顾20世纪70年代大通胀及美联储货币政策演变,能为当下美国经济形势提供关键启示。

本轮通胀走势图(数据来源:Wind)

美国本轮通胀经历了四个阶段:初期反转、加速上涨、高峰筑顶及回落走平。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经济活动受限,需求下降,CPI同比增速在5月降至0.1%的低点。随后,美国政府推出了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美联储也实施了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CPI开始温和回升。2021年,随着需求复苏和供应链受阻,CPI同比增速加速上行,并在2022年6月达到峰值9.1%。此后,美联储通过连续加息,CPI同比增速逐步回落,但通胀黏性较大,2024年四季度CPI同比增速再次反弹至2.9%。

两轮通胀在起因、结构演变及通胀预期方面有显著相似之处。一方面,两轮通胀背后均有供给收缩、需求扩张和货币超发的推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当前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价格波动,都对全球供应链形成了冲击。另一方面,两轮通胀都经历了从结构性通胀到全面性上涨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初期,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了食品加工等相关产业成本上升,进而推动通胀扩散。本轮通胀中,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导致耐用品和食品价格率先上涨,随后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面上涨。然而,两轮通胀在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对经济的影响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0世纪70年代的通胀持续了近10年,CPI同比增速在1974年和1980年分别达到12.3%和14.8%的峰值,远高于本轮通胀的峰值9.1%。此外,20世纪70年代的通胀导致了两次严重的经济衰退,而本轮通胀对经济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美国经济在2021年迅速反弹,2022-2024年的平均经济增速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美联储在应对通胀时政策不够果断,价格型货币政策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共同发力才起到较好效果。第一轮“滞涨”期间,美联储主要依靠价格型调控政策,抗通胀效果较弱。第二轮“滞涨”期间,美联储转向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胀逐步回落。相比之下,本轮抗通胀主要依靠价格型政策。美联储基于泰勒规则,通过调控利率来影响整体经济。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由“稀缺准备金”机制向“充足准备金”机制转变,实现了价格政策和流动性政策的分离。美联储在本轮通胀中采取了激进的加息策略,但由于市场流动性充裕,加息的抗通胀效果有所减弱。

中国农业银行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林立认为,尽管美联储在控制通胀方面更有经验和决心,但通胀黏性较大,美联储不得不继续维持高利率。这导致美国政府面临沉重的债务利息负担,特朗普政府削减政府开支、解雇联邦工作人员等措施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和市场信心。近期,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下跌,美元指数持续走弱,股市下行,美国经济衰退风险正在上升。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谢晶晶
编辑:刘能静
邮箱:fnweb@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