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中国 亿元 美国 关税 万元 清明 基金 项目 公司 企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汇·文化视点|薪火相传的艺术捐赠是写给上海的“情书”

“作为上海画家,我有理由将作品留在上海最好的去处,那就是中华艺术宫。这是一个宣传美的场所,而我是一个一辈子创作美的艺术家,我要用作品为时代留下一段审美。”在新近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启幕的“黄阿忠:一涂一抹总关情”艺术大展上,海派艺术名家黄阿忠感慨地说。这次展览恰源于他向中华艺术宫捐赠的194幅代表作品。

将最好的作品无偿捐赠给公立美术机构,为大众共享,正为上海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及家属认可。单单眼下,全城因捐赠而促成的展览不只有“一涂一抹总关情”。例如,亮相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的“辉光日新——赵豫捐赠作品展”中,39件作品即来自已故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赵豫的家属遵其遗愿的无偿捐赠。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的“老树新枝——夏阳画展”中,展品臻选自艺术家夏阳捐赠的130件重要当代艺术作品。

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辉光日新——赵豫捐赠作品展”现场

这一批批艺术捐赠,宛如一封封写给上海的情书。如何不负善举、重托,令它们为更多人欣赏、理解,推进更多研究、发现,发挥出更大价值,对社会产生示范引领作用,都值得业内进一步思考。

将精品力作留在公立美术机构渐成共识

艺术市场趋于火热的近些年,很多知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着不菲的价格。申城多家市级美术机构却不约而同吸引了相当数量的重磅捐赠。据中华艺术宫收藏保管部副主任邱旻彧透露,近三年来中华艺术宫新增藏品近千件,很大一部分来自无偿捐赠。其中,2017年艺术名家邱瑞敏、吴慧明夫妇捐赠百件毕生创作的绘画、雕塑原作起到了很大的表率作用,此后促成一大批上海地域代表流派、杰出艺术家成体系的作品捐赠和收藏项目,如俞云阶179件油画、国画,朱怀新189件油画、国画,金祥龙84件版画,查寿兴82件水彩画等等。邱旻彧特别提到,最终选择什么样的捐赠,中华艺术宫有自己的考量与判断,需要根据美术馆的学术定位,经学术委员会艺委会评估后,由馆方最终决定是否收藏。

黄阿忠捐赠给中华艺术宫的《甜爱路》

此次黄阿忠的捐赠可谓与中华艺术宫的收藏主线颇为契合。诚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的评价:“黄阿忠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中国当代绘画在全球化对本土文化身份的自觉探索,其风格演变更鲜明折射出海派艺术从传统朝现代的转型。”黄阿忠此次捐赠的作品涵盖其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油画、水墨、水彩等多媒介创作,完整记录其艺术探索历程。 并且,黄阿忠不仅参与中国现代美术的演进过程,其创作也始终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从石库门的斑驳砖墙到外滩的霓虹倒影,他的画笔既记录城市变迁的时光切片,亦书写叩击时代精神的视觉诗篇。

今年迎来65岁生日的上海中国画院,集结了群星璀璨的中国书画创作人才。上海中国画院典藏部郝范荣告诉记者,“留作业”可谓画院薪火相传的传统。很多画师都认为将最满意的画作留给画院、留给国家,是其艺术生命最好的归宿。早在1977年,山水画名家贺天健的家属就曾将贺天健的300多件遗作捐赠给画院。几年前,老中青三代共30多位画师也曾各自向画院捐赠代表作,其中就包括丁筱芳入选全国美展的《启蒙——土山湾的记忆》、韩硕入选上海美术大展的《天下事》。

赵豫家属捐赠给上海中国画院的山水画

眼下举办捐赠展的赵豫,是上海中国画院为数不多的来自北方的画家,为海派绘画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苍茫与大气。赵豫家属赵素兰坦言:“与画院数十年的深厚情谊,激发了赵豫生前的愿望,即通过他的画作来回馈画院、回报社会。”

因艺术捐赠而留下的佳话,在申城还有很多。例如,去年,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代表人物周碧初的100件作品由其家属无偿捐赠给上海油画雕塑院,创作时间从上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2017年,海派艺术名家乐震文将60幅代表作捐赠给刘海粟美术馆,勾勒出“乐氏山水”全貌。

如何令捐赠发挥出更大价值值得思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艺术作品成体系捐赠的促成,其实很多时候经历了美术机构与捐赠方反复沟通、建立信任的一个过程。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指出,善待捐赠品,才能得到捐赠者的信任,在捐赠者和接受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持续吸引到更多捐赠。他认为这种善待不仅仅是对“物”的爱护,更是对“物”背后“人”的情感的尊重。

让艺术捐赠在优质展览中走向广阔的大众,正是美术机构表示出的一种诚意。1977年林风眠离开上海时,将自己的一大批精彩画作留给上海中国画院,勾勒出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完整创作脉络,画院也由此成为收藏林风眠作品最多最精的机构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些画作出现在不计其数的展览中,看得很多观众热泪盈眶,其中就包括去年先后在中华艺术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引起热烈反响的“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和“现代艺术之路:林风眠与吴冠中绘画作品展”。

去年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发现贺慕群”展览

得益于艺术捐赠,大众乃至学界的艺术认知也在不断更新。例如对于生于上海、长期旅居海外的中国现代抽象艺术先驱萧勤,上海观众原本并不熟悉。2017年,他在中华艺术宫举办“回家”艺术大展并捐赠了80件代表作,涵盖其超过一甲子的创作历程。这些作品帮助人们以国际视野再度回望中国抽象艺术的早期发展,看到以萧勤为代表的一批中国艺术家如何以艺术创作直接参与发起国际艺术潮流。以独特艺术风格渐渐为不少观众喜爱的留法女艺术家贺慕群,她的被看到、被发现,同样与捐赠紧密相连。此前贺慕群因关山阻隔和不喜社交,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内的美术活动中鲜见踪影,直到1996年上海美术馆为她举办首次个展,蒙尘的明珠终于绽放光彩。正是这次展览后,贺慕群及家属先后五次向中华艺术宫成批捐赠作品。至今,中华艺术宫为她举办过四次展览。

一次次艺术捐赠,是一次次深情相托。“我们将不负这样的重托,让捐赠发挥最大价值。未来也将深化海派艺术研究,继续活化馆藏精品,让更多观众从笔墨间读懂城市风骨,在色彩中感知时代气象。”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说。

原标题:《文汇·文化视点|薪火相传的艺术捐赠是写给上海的“情书”》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范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