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4:24:00
看过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许多观众会对古埃及文字和使用文字的方式感到陌生又熟悉,因为总能时不时看到与中国古人书写内容、习惯的相似之处。然而相隔万里的古埃及和古代中国,到底哪来的这些“不约而同”?昨天,上博讲坛第五季第二期在上博学术报告厅开讲,研究馆员葛亮以“中埃古代书写纵横谈”为主题,为观众揭示这些有趣的巧合。
葛亮 新民晚报记者 李永生摄
文字结构“不约而同”
在文字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古人与古埃及人都采用了表意、表音、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这使得中国商代文字与古埃及圣书字中“日”“月”以及数字等文字,都有着相似的模样。
然而,不同地区文化中相似元素的出现并不能被简单视为传播交流的结果。葛亮认为,要“纵横谈”,就是要考量各个地区、各个时代人类基本需求是相似的,因此也很可能自发做出类似的选择;同时要考虑如今我们能够看到的古代文物,是存在“幸存者偏差”的历史碎片。这些不同地区创造文字过程表现出的惊人相似性,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为了满足记录语言、传递信息的需求而自然形成的。
尺度、工具适应人体
同样地,在书写文字的尺度和工具方面,中国古人与古埃及人也有不少的“不约而同”。现场,葛亮展示了上海博物馆珍藏的商代甲骨、西周青铜簋铭文以及东汉居延汉简等文物。古代中国人书写文字时,通常使用简牍作为载体,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文字的尺度虽然会根据载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最常用的一般书写尺度在0.5至1厘米之间,这不仅与古埃及相近,也与如今现代人的习惯类似。
商康丁时期 祭祀牛胛骨书辞(毛笔墨书)(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西周中期 免簋铭文 上海博物馆藏
与此同时,古埃及人通常使用莎草纸作为载体,以芦苇笔作为书写工具。而中国古人习惯的竹简、毛笔,也同样具备轻便易得、吸水性强的特点。葛亮说:“虽然我们看到的是甲骨文、金文,古埃及刻在石壁、雕塑上的圣书字,但这只是因为这类材质更易保存和被发掘出来,并不代表古人一般书写的方式。日常使用要方便书写、节约空间,又要阅读者看得清楚,所以不管在哪儿、在什么时代,字的尺度和工具都会自然发展成相似的模样。”
东汉 居延木简上海博物馆藏
后期埃及 阿蒙神祭司的墓葬纸莎草纸(局部)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书写姿态也很相似
通过湖南省博物馆藏品西晋青釉对书俑以及多种汉画像,乃至商周墨书的笔画形态,都可以推知,中国古人在桌椅普及之前,通常采取跪坐的姿势,左手握简,右手执笔进行书写——在古埃及壁画中展现的书吏形象也时常是这副模样。中国古人对于已写上文字的,成卷、成册的竹简,则可能采取左手持卷、展卷,右手持笔、批阅的姿势,而与埃及国家博物馆和卢浮宫收藏的古埃及书吏像的体态也很相似。这一点,从中国文字从上往下、从右往左竖排排列的传统版式也可以推知。
后期埃及 伊蒙荷太普铜坐像 埃及国家博物馆藏
“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行事。在书写和阅读方面,中国古人与古埃及人都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特点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书写和阅读姿态,而这一切的巧合和不约而同,也都是载满古人智慧、符合生活实用的“道法自然”。
原标题:《“不约而同”皆因“道法自然”,上博讲坛揭示中埃古代书写发展的巧合》
栏目编辑:华心怡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吴旭颖
“不约而同”皆因“道法自然”,上博讲坛揭示中埃古代书写发展的巧合
2025-04-26 14:24:00
2025-04-26 05:54:00
2025-04-26 05:33:00
2025-04-25 20:44:00
2025-04-25 15:31:0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丝滑”就医、神奇中医……探寻老外爱上“China Hospital”的N种理由
2025-04-26
2025-04-26
2025-04-26
太可怕!因为一次急刹车,32岁男子脑子“漏水”了?头痛到站立都困难
2025-04-26
2025-04-26
2025-04-26
2025-04-26
泽连斯基承认:乌克兰没有足够武器,缺乏重新控制克里米亚所需军力
2025-04-26
聊城新开放21处公园绿地,高唐有2处,快看看你家旁边是哪处!
2025-04-26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