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美国 中国 亿元 关税 清明 万元 公司 假期 基金 项目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古交市:用传统文化点亮清明记忆

清明假期,面塑捏制“寒燕儿”,蒜瓣串成“红蓝子”,艾草编织平安挂饰……一场以乡土民俗为载体的文化传承实践在古交市展开。民俗传承、健康科普、社区共建,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又焕发活力。

指尖塑春燕

“先捏头,再捏身,剪刀出羽毛,装目上色燕儿飞……”在古交市文化馆,“迎清明,捏寒燕儿”民俗文化传承活动热闹举办,非遗爱好者们围坐木桌,跟随面塑老师学习捏制“寒燕儿”的技艺。面团在手中揉、捏、剪、压、描……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寒燕儿”逐渐成型。在镇城底镇党群服务中心,几位老艺人也带着居民,共同体验这项传统技艺。随着巧手巧作,形态各异的面燕摆满案板,有的昂首展翅,像要冲入云霄;有的亲昵依偎,宛如呢喃私语;有的低首敛翅,仿若枝头小憩,好一场春日里的百燕盛会。

“这项源自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面塑技艺,承载着驱邪纳祥的美好寓意,寄托着人们对春天的热爱。”老艺人一边指导居民操作,一边将文化传统娓娓道来。这样的活动,让居民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民俗的魅力。

彩线系乡愁

“这串‘平安符’要一直挂到秋收,寓意着日子像彩线一样红火!”镇城底镇党群服务中心的另一场活动,“串蒜祈福”同样吸引来不少居民。三下两下串好“红蓝子”,赵大娘转身就把这祈福的蒜串挂件系在孙子的衣襟上,俩人的脸上泛起快乐的笑容。

在桃园街道腾飞路社区,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将寓意“碎碎平安”的彩布与象征“精打细算”的蒜头巧妙组合。红绸布裹着白玉蒜,配上靛蓝流苏,一件件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工艺品在居民手中诞生。

“‘红蓝子’蒜串承载着辟邪祈福的民俗内涵,更是连接邻里感情的纽带。”腾飞路社区负责人说,这样的活动让传统文化成为社区治理的“润滑剂”。

医养融古韵

节气里藏着养生的古老密码,古交市中医医院在清明期间推出“文化传承+健康科普+文明实践”的主题活动。走进康养大厅,四处弥漫着艾草清香,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将朱砂、艾叶等中药材与彩线编织成兼具药用价值和审美意趣的平安挂饰。

活动现场,康复科医师结合清明节气特点,为居民讲解春季养生的食疗方案,并现场演示艾灸、八段锦等中医技法。“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传播了健康理念,一举两得。”参与活动的李女士赞不绝口。

古交市中医院负责人介绍,举办活动不仅为了彰显传统节日的时代价值,而且也贯穿了医院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从非遗面塑到民俗手作,从社区活动到健康科普,古交市以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守护着文化根脉,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精神动力。

并州新闻‬ 记者 刘志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