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7:07:00
2025年,上海将迈入“千园之城”。伴随着公园数量的增加,人们对公园的需求也变得日益丰富——期待艺术、疗愈、运动等多元场景的融入;渴望露营地、健身区、宠物乐园等配套的不断完善;呼唤包含更多玩法、更具沉浸感的休憩体验……
今天的城市公园该如何应对这场需求升级?又该如何在保持公共属性的同时,充分引入创新活力?一场微妙的重构正悄然发生。
“进化”的必然
参加“过家家聚乐部”主办的“plant b城市森林计划”,是竹子一家每年春天的固定项目。
周五下午1点半,竹子推着儿子的宝宝车,站在杭州植物园的大草坪上看戏曲表演,而她的丈夫则带着女儿在树林里做手工贴画。
这是竹子一家到杭州植物园参加“plant b城市森林计划”的第三年。从第一年的随意逛逛,到如今提前搭配好全家人的服装,带上相机、露营拖车和用密封盒冰镇好的水果,竹子一家的春游越来越有仪式感。
艺术家在林间为游览者绘画
“一家人待得越久,需要准备的东西也就越多。”这种转变,正是公园形态持续“进化”的结果。
如今,可游玩、可休憩、可运动、可消费的空间越来越多:草坪区域,上午有集体瑜伽,中午有棒球比赛,晚上有森林弹唱会;树林区域,有艺术家的飞鸟模型展览、艺术创绘与手作工作室;市集上,设有各类小游戏和打卡点……
林间的轻盈的艺术装置,也能带来有力的互动效果、
竹子一家连续三年参与“plant b城市森林计划”,消费也没落下。竹子给记者简单算了笔账,除了植物园门票和停车费,到中午为止,她大概花了1200元。
“给家里买了一幅压花装饰画,600多元;丈夫陪女儿做手工,花了约40元;给自己买了一顶手工编织草帽,给女儿买了一个陶土胸针,还吃了两份冰激凌、喝了一份咖啡。”
自然主义的展陈风格与植物园的整体氛围和谐统一。
“不瞒你说,我感觉花得挺值。”算完账,竹子略感惊讶,却随即一笑:在这里,无论做什么、看什么、玩什么,都非常放松,完全摆脱了对电子屏幕的依赖,一切消费行为也是基于家庭需求自然而然产生的。
竹子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杭州植物园自然环境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plant b的策划,内容丰富却不嘈杂,大人孩子都能沉浸在自然中。
在树林里,孩子们也变得十分安静。
“沉浸于自然之中”是记者在现场反复听到的描述。来自上海的白领露露也颇有同感:“整场活动与自然场景融合度极高,不拥挤、不喧闹,更不会只见造景,不见公园。”
露露坦言,她参加过各地的热门公园活动,但目前的公园运营正逐渐走向同质化,放几块艺术立牌,再开一个艺术市集,却往往并未充分尊重公园本身的自然禀赋和公共属性。
事实上,为这份“自然沉浸感”提供既完备又不喧宾夺主的服务配套并非易事。
“现场的所有物料搭建,都要以尊重自然为底线。”plant b主理人王瑜告诉记者,每一幢木屋、每一把椅子,甚至每一种装饰材料,都确保选用了环保材质或能被反复使用。
一位母亲正带着孩子做手工。
充分利用自然场地的“动线”设计,让整场活动更似一场“游园会”。
开阔的草坪中央留给运动、音乐等主题活动,草坪周围以品牌展示和市集为主,更深处的树林间则安排艺术展览、手作、绘画和一切自然的交往活动,让人们在“动”与“静”之间随性自如地切换。
最后,对入驻商家与品牌的筛选也十分重要。“今年,报名的品牌超过800家,最远的来自海南和云南,最后入围的只有约十分之一。”
林子小间的主理人就是从浙江丽水赶到杭州的。
对王瑜而言,这样的取舍源自创办“plant b城市森林计划”的初心。
五年前,王瑜从北京搬到杭州生活,杭州植物园成了她和孩子们的“宝藏目的地”。作为杭州居民,她逐渐萌生出要让这块“宝藏”变得更有乐趣,吸引更多人“一起玩”的愿望。
之后的一切出奇地顺利。当王瑜带着自己的策划找到公园时,园方也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她。于是,在以独立个体身份运营的五年中,王瑜建立起自己的团队,将“plant b城市森林计划”不断完善,最终做成了一个备受欢迎的公园IP。
打破传统公园市集的单一属性,将自然景观、艺术表演、运动体验与商业消费融为一体,“plant b城市森林计划”之所以能持续办5年或许就在于它源自当地居民的真实需求与真实愿景,这些真实的力量,成为公园IP持续进化的最有力支撑。
为公园“提案”
如果说,plant b的发展印证了人们对公园需求的变化与生长,那么,类似的情况在上海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今年清明,首届“有园人大会”在浦江郊野公园举办,植物拓染、苔藓盒子、大地诗歌展、发呆比赛、mini运动会……各类创意活动让人眼前一亮。
“有园人大会”海报
“有园人大会”是由浦江郊野公园和公园生活方式品牌Vitapark联合落地的公园IP,也是浦江郊野公园的一次主动出击。
据统计,2023年,上海公园举办各类主题活动超200场,增速明显。旺盛的需求带动了公园玩法的不断升级,于是乎,浦江郊野公园主动联系到Vitapark,希望能在公园运营方式上作出新突破。
如今,来找Vitapark的城市公园越来越多。用Vitapark主理人林欣的话来说:“这几年,公园几乎成了线下活动场景的唯一代名词。”
Vitapark与世博淞园联合举办的市集中,“把公园装进生活”的口号十分吸睛。
找到Vitapark的公园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种是“口袋公园”等开放式城市绿地,如世博淞园;另一种则是传统城市公园,如浦江郊野公园。前者聚焦场地空间的焕新,后者则更注重城市文旅品牌的搭建。
林欣告诉记者,目前,Vitapark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为不同类型、风格的公园“提案”,并利用市场化主体在内容创新力、社群运营力和热点传播力上的优势,将“提案”落地。
Vitapark的“公园”周边已经覆盖到了纸质刊物。
在大量内容与空间运营的经验中,Vitapark敏锐地捕捉到人群注意力的变化,并提出“人类需要公园”的口号,一时间收获大量粉丝认可。
不过,林欣也坦言,目前许多公园活动是短期项目,如何以一种长期主义的方式为公园带来真正可持续的价值,仍是一个问号。
那么,公园能否诞生一个独特且可持续的IP呢?
答案是肯定的。“公园里的莎士比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去年,“公园里的莎士比亚”在黄浦区古城公园完成了第三季演出。在社交媒体上,该词条积累有上千条笔记,“非常新颖,很抓眼球”是网友们的普遍评价。随后,该IP被许多其他城市引进,今年3月,该项目在四川成都完成落地。
在古城公园举办的“公园里的莎士比亚”第三季
将这样一个新颖的“公园+艺术”IP做出品牌效应并不容易,文旅集团的集中发力和绿化和市容管理部门的主动作为是其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坚实的后盾。
尽管创新往往也意味着风险。例如,有市民提出,公园白天的活动与夜晚的活动差异较大,现场设施不足以支撑较长时间的等待;不同项目之间声音相互影响等问题。
但绝大多数市民的态度依然是包容的。毕竟,公园的新玩法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事实上,愿意为公园“提案”的,还有不少商业品牌。
例如,耐克的“旧鞋新生”是一个持续数年的公益活动,其环保理念与城市公园绿地的气质也颇为契合。对于这种类型的合作宣传提议,城市公园绿地能不能做呢?
当需求变化,城市公园绿地能够承担更多元的功能?
黄浦区绿化和市容管理部门的做法就颇有智慧,他们选择在部分公园绿地展示耐克品牌的公益故事,而耐克则报之以对黄浦区部分市民健身步道和公共篮球场的翻新。于是,品牌收获了公益宣传,公园管理方收获了硬件升级。
但这样的“双赢”局面并不常见,另一些品牌的提议则可能踩在“边界”上。
据业内人士透露,某奢侈品牌曾提出愿意承担某片公园绿地全年的更新与维护费用,希望将公园部分场地借给品牌方举办品牌活动。但公园场地大多是城市公共空间,只能用于公益性质活动或承担某些文旅职能的活动,这样的提案不在许可范围内。
平衡的可能
当公园的“玩法”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更复杂的场景、更多元的需求,仅依靠公园本身是否能够满足或承载?
事实上,随着内容的注入、活力的提升,公园管理运营模式的升级也相伴而生。
在上文的几个案例中,受访者均提到,当前公园管理多由政府部门或其下属事业单位负责,市场化运营主体参与程度有限。因此,在引入商业活动、开展多元化运营时,运营主体的经营资格界定模糊,有些甚至不能办理经营许可证。
除此之外,在市场化运营主体参与过程中,能否对公共空间进行适度升级改造,改造的尺度和范围如何,也没有相应规则。
郑维薇是保持乐观公园营造中心负责人,专注公园资产盘活及可持续运营多年,她坦率地谈到城市公园露营地的升级问题:线上预约系统、水、电、基础清洁设备等都涉及公共空间改造,甚至可能还需对周边环境进行优化,以防止露营活动对生态造成破坏。
“土地能不能动,由谁来动,动完之后谁来维护?成本与收益怎么核算,这些尚不清楚。”但对公园运营从业者而言,这些都是最关心的问题。
公园露营地,一位母亲在调整刚刚搭好的帐篷。 新华社发(石斐摄)
郑维薇告诉记者,不只是露营地,类似情况还出现在停车位和宠物乐园的配套建设等诸多具体问题上。
上述一系列问题都有一个共同指向——提升公园的运营服务质量势必需要更多资金投入,但目前公园主要依靠财政资金维持运营,资金渠道单一,难以调动公园的积极性。
一头是民众和市场旺盛的需求,另一头是对过度商业化的担忧,这道公园的发展之题该如何解呢?
事实上,如果把公园看作一个聚宝盆,那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盆里聚集的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通过更有效率的运营方式,提升公园品质,满足民众需求,解决养护成本。
公园里的自然课
有业内人士提议,目前的公园运营可以通过“收支两条线”来构建平衡。一方面,评估筛选出兼具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项目进行支持;另一方面,从中获得额外的经济或社会收益,并明确用于公园的运营维护和升级。把这两本账算清了,难题便可自解。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受访者中的不少人都提到,当公园走向商业时,商业也在靠近公园。
以上海的蟠龙天地为例,在这个近50万平方米的项目中,有23万平方米为绿地,新栽树木超6000棵,并规划了3公里环形步道和近1万平方米户外运动空间,它巧妙地将自然与商业相融合,打造出独特的“公园20分钟效应”。
在蟠龙天地,商业与自然的“边界”已然消失。
更具启示性的运营机制是发生在徐汇万科广场的“POD”模式(生态公园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配备有7万平方米的生态绿轴,为周边提供了多功能运动场地、亲子乐园、宠物友好区等大量公益绿色休闲空间。
2024年6月13日,徐汇万科广场正式启幕,将自然野趣融入都市生活,以别具匠心的大型艺术装置和五彩打卡点,引领城市休闲新风尚。
如今,商业地产的“公园化”倾向有增无减,它们的出现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公共自然空间,也将部分具有公益属性的绿地纳入商业运营之中,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平衡。
城市公园的升级,本质是一场关于“人、自然、城市”关系的重构。可持续的公园发展绝不仅是绿地与活动的简单叠加,更是生态、文化、经济价值的系统整合。至于整合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政府机构,还可以是第三方市场主体或公益基金。当更多力量加入其中,这样的平衡或许才能更稳定。
【专家对话】主动适配 “都市户外”新需求
城市周刊:近年来,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城市公园的运营模式。从全球视野来看,日本在这方面似乎很值得借鉴?
励莹(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城市运营管理学院讲师):其实,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财政投入逐年减少,日本不少城市公园陷入危机,原先由政府指定管理者的模式逐渐僵化,公园绿化和基础设施得不到维护,许多曾经繁荣的城市公园反而成为消极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通过Park-PFI制度(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公园建设与运营),主动适配市民“都市户外”新需求,重新激活了城市公园的活力。实现了公园管理从“至上而下”到“至下而上”的转变。
Park-PFI制度模式图 来源:规划中国
这一制度与以往“公园指定管理者”的区别在于,一是企业公园管理周期从10年延至20年,保障了企业盈利周期;二是公园建筑覆盖率从2%最高放宽至12%,为企业设施建设提供了空间;三是允许企业按需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广告牌等便利设施,在增加收益的同时方便市民。
以东京涩谷的北谷公园为例,政府将公园整体委托给企业联合体运营,允许企业通过商业设施租赁、活动策划等方式营利,但同时要求其承担公园维护责任。这种模式下,公园既保持了公共属性,又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了资金问题,还引入许多新兴业态,大大增强了公园与市民需求的匹配度。
城市周刊:如今,部分公园尝试引入市集等活动,但偶尔也会引发“审美疲劳”“过度商业化”的争议。城市公园如何才能在公益性与市场化之间找到平衡?
励莹:关键在于明确的功能分区和健全的管理监督机制。日本的公园运营方通常会将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升街区价值的公益性活动(如社区市集、艺术展览),另一类是营利性活动(如商业快闪、品牌合作)。前者注重社区参与,后者通过收益反哺公园维护。
日本公园中的人气项目“球星帐篷” 来源:Wikipedia
另外,日本对商业活动审核严格,需提前提交策划书,评估其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公园管理促进会也会进行配合。日本还注重居民共治,例如,沼津市的INN THE PARK项目就通过居民说明会、志愿者招募等方式,让市民成为公园运营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
城市周刊:您对上海公园的未来发展有何整体建议?
励莹:在制度层面或许可以借鉴Park-PFI的部分内容,充分释放政策弹性,鼓励民营力量参与公园全生命周期建设管理,简化公园在规划、土地、环境等方面的审批流程,通过政策与制度创新激发企业资本活力。
在公益性层面,可以通过法律先行引导模式转变,明确管理运营的门槛和标准、实际花销的细分名录和投资管理者的责权,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公园管理服务,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平台,全过程管理监督项目运营预算与支出,确保公园公共性和服务质量。
在文化层面,可以对公园进行分类运营或者特色运营,充分挖掘公园的文化内涵或自然禀赋,因地制宜打造公园特色活动、公园文创产品,设计具有公园特色的标志、吉祥物等,形成不可复制的公园文化IP。
原标题:《谁在让公园更好玩?》
栏目主编:龚丹韵 图片来源:除标注外均来自作者及受访者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肖雅文
2025-04-24 10:03:00
2025-04-24 09:37:00
2025-04-24 07:07:00
临沂市兰山区城市社区服务创新中心揭牌暨小区治理“人才智库”项目发布
2025-04-23 12:59:00
2025-04-23 10:44:0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2025-04-24
2025-04-24
“犯愁认证”变“指尖轻触”!遂宁经开区天峰社区通过提高办事效率加热民生温度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