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中国 美国 亿元 关税 万元 公司 企业 项目 同比增长 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杨明:十五年守望花开

4月中旬,走进黔西市林泉镇高锦小学的蜡染室,校长杨明和学生们一起以刀作笔,以蜡为墨,在布匹上绘制生动的图案。“蜡染,古称为‘蜡缬’,是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之一…”在杨明的娓娓道来中,孩子们一边聆听蜡染技艺的发展,一边亲手体验蜡染制作。

这是杨明来到高锦小学任教的第二个年头。高锦小学是乌江上游、鸭池河东风湖库区、化屋三寨移民搬迁到高锦后建成的一所以苗族移民群体为主的村级完小。

杨明

“孩子们在音乐、绘画方面非常有天赋。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是要从娃娃抓起。通过美育教育,‘人人会刺绣、人人会蜡染、人人会芦笙’的愿景就会成真。发扬传承好民族文化,孩子们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杨明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特色文化课程,为校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他的带领和协调下,学校创建了苗族文化博物馆,开设了刺绣、蜡染、芦笙等特色课程。

转眼间,这也是杨明来到黔西的第十六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对外汉语专业的他,此前曾在迪拜、杭州等地工作。2009年,偶然的一次机会,杨明随爱心支教团队来到黔西金碧镇瓦厂小学,开启了他的支教生涯。

本是一年的“约定”,却在时光流转中变成了十五年的守望。2010年,杨明参加农村特岗教师招考,被录取分配到观音洞镇景山小学,当同龄人在都市追逐繁华时,这位青年教师怀着一腔对山区教育的热情,坚定地选择留下来,拥抱大山里的那一群群孩子。

杨明正在为学生上课

白天上课,晚上伏案批改作业后,他还要拿起手电筒,踏上家访的路。每个学期,他都要把全班学生的家挨个走遍,十年间硬是不断从自己的工资里抠出十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山区的冻雨总把土路泡成泥潭,患上脚疾的杨明走路有些吃力。一个学生的奶奶看在眼里,悄悄为他织了一双毛线鞋。“杨老师,试试合脚不?”

老人的手抚平鞋面褶皱,“你身形和我儿子一样,他也不常回家……”杨明至今仍记得那双鞋里的温暖。

每一次走访,都被杨明看成融入这个“第二故乡”难得的机会。

“我学会的第一句苗语是‘吃饭’,每次走到乡亲家里,总是被这句温暖的问候包围。‘我爱你’是学生教会我的第二句苗语,这三个音节是我人生选择的注脚,正是因为爱,我才来到了这里。”杨明说,来到高锦小学快两年的时间,他早已和善良淳朴的学生和家长成了家人。

学校蜡染室

从青丝到华发,杨明的教育轨迹始终朝着“更需要老师的地方”延伸,十多年间,不同学校的任教经历使他见证着黔西教育的蜕变:硬化路取代了泥巴路,智慧课堂接续了黑板粉笔,但始终未变的,是琅琅书声与教育情怀。“硬件好了,理念变了,教育环境焕然一新,教育成果的变化展现在了孩子们的笑颜里。”杨明对这些年的变化深有感触。

金碧镇瓦厂小学、观音洞镇景山小学、观音洞镇深度贫困村的新合幼儿园、莲城街道坪子小学、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锦绣学校……十五年,在黔西的乡村学校兜兜转转,杨明坚持“哪里需要老师,就去哪里”。

“我们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就是给他们种下希望的种子,让他们相信未来有最美的风景。”杨明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秋红

编辑 袁航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