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亿元 中国 万元 美国 项目 公司 关税 基金 文化 工作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周原风情三千年——读吴克敬《周原纪》

作者:赵周宽(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周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渭河北岸的扶风县与岐山县之间,是一片广袤的平原。这里是周先祖古公亶父率民开拓基业的发祥之地,也是《周原纪》作者吴克敬生长与工作过的桑梓故园。《周原纪》是一部探识周原故事,关注当代周原发展的长篇小说。书中以54个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的故事,引领读者回溯周王朝以降这片土地上那些人、事、物,构建起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记忆。

《周原纪》第一辑18个故事,串联了古周原上山水遗迹间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第二辑18个故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发现了社会制度建立和完善过程之美。第三辑的18个故事中,一件件“重器”和“神品”记录着数千年前的国之大事。三辑、共54篇独立的“纪”串联起周原的文化观念史,其核心乃是源自“诗三百”的风教传统。所谓“风教”,亦作“诗教”,是儒家借阐释《诗经》而推行教化的传统。《毛诗序》归纳《诗经》十五国风的社会作用及其特点时提出了“风教”,认为诗歌可以“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即通过诗歌的感染力来打动人心,进而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得到规范和提升,达到改良政治、移风易俗等目的。所以,以诗施行教化,培育万民,乃中国文学传统的主干,更是华夏文明传承延续的根基。

《周原纪》的作者借用“风先生”作为见证者和代言人,自由出入于周原的山山水水、历史人物和历史遗珍,引领读者从古老的周原出发,踏上文化寻根的漫漫征程。在风先生的引领下,周原文化蓬勃兴起、发展的宏伟画卷徐徐铺展开来。周人艰苦创业、铸就辉煌的历史,贯穿中华文明三千余载。

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古老的周原就是风先生,风先生就是古周原。”“风自周原生,生成万千汉字的长子,风天风地,风人风物,千百年的风来,便有了可爱的风先生。”“风从周原生”,将“诗三百”风教传统的地理坐标和文化坐标定于周原。这一创见遥契“风教”本义。孔颖达将《诗经·关雎》视为文王风化之始,指出“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所以风化天下之民而使之皆正夫妇焉。周公制礼作乐用之乡人焉,令乡大夫以之教其民也。又用之邦国焉,令天下诸侯以之教其臣也。欲使天子至于庶民悉知此诗皆正夫妇也。”《周》著对周文王与太姒女故事的深情叙述,形象地表达了风教的开端。

该书巧妙地将“诗”与“史”融为一体:“诗”所吟唱的,是文明史的韵律与节奏;华夏文明史的跌宕起伏、余味悠长,则在“诗”的反复咏唱中得以完美呈现。比如,书中对周原民俗的描写堪称“活态史诗”。作者将地方志中枯燥的祭祀活动转化为充满仪式感的画面:“三千年后的社火队列里,执钺的汉子仍保持着《周礼》记载的‘玄衣纁裳’,羊皮鼓的节奏暗合着《小雅・伐木》的韵律。”在描写周原农耕场景时,他信手拈来《七月》的诗句:“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这不是《诗经》里的想象,而是周原人至今传唱的农谚。”这种诗史互文在《周原纪》中俯拾皆是。

该书对扶风和周原的地貌、政区变迁、人物、历史、传说、风俗、文物、典故等予以详尽记录,以历史著作、古籍文献、地方志、出土报告等确凿文字记载为基石,融合作者的文学阅读、工作经历与采风实践,进行文学性的呈现。在吴克敬笔下,周原的每一块秦砖汉瓦都刻着诗句,每一道塬峁沟壑都写着历史。这种独特的叙事美学,使《周原纪》超越传统地方志的范畴,成为一部可以触摸、聆听、呼吸的文明史诗。当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行于周原,既能在青铜器铭文的拓片中触摸历史的质感,又能在田间地头的歌谣里听见文明的心跳。

总之,《周原纪》不止记述作者的故园,更清晰地勾勒出周原人的精神图谱,阐释并重构周原波澜壮阔的历史与丰厚深邃的文化。历经三千多年历史风云的洗礼,周原往事至今依然鲜活,不绝如缕。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3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