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文章网 手机版
中国 美国 关税 亿元 万元 清明 公司 企业 项目 政策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工作室引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工匠之师

自2016年以来,四川仪表工业学校遵循职业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以建立官伦市级电工技能专家工作室为锚点,在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联合重庆工信职业学院、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在全校开展多类型、多元化的工作室建设,启动工作室引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探索形成“院企校共力·传帮带共生·研赛创共驱:工作室培养工匠之师”的创新实践模式。

“院企校”共力建“三室”

管理型工作室培“势能”。学校建设市级“黄葛树”班主任工作室、思政体验中心等管理型工作室,围绕学生管理和思政铸魂展开研究实践,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培养教师的铸魂育人“势能”。

技能型工作室炼“内能”。学校建设官伦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共建刘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能型工作室;以“项目共建,交流共享”为宗旨,与四联集团合作立项“川仪”智能仪器仪表生产实践建设项目,开设泰国机电人才交流培训营等国际化技术交流活动,磨炼教师的双师素质“内能”。

教研型工作室促“动能”。学校建设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构建高校教科研工坊等教研型工作室,组建“首席专家+学科名师+青年教师”的层级化教研共同体,编写国家规划教材,编制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市级规划课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建设“动能”。

“传帮带”共生创“三制”

创新“青年三助”启航制。学校通过青年助教,以教学能力进阶为核心,推动“听课—评课—研课—上课”循环发展;通过青年助研,聚焦教改研究,在学校导师指导下青年学生参与课题研发、标准制定、项目建设;通过青年助产,在企业导师指导下青年学生进入一线岗位、研发小组和管理团队,帮助其阶梯式融入产业生态。

创新“三课实践”扎根制。学校围绕课程、课堂、课题三大教学核心点开展实践,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对应精品课程资源;定期开展说课上课评课展示、“课程思政”系列公开课;立足“五金”建设、科教融汇等职业教育热点问题展开课题研究,并进行教学成果展示交流。

创新“五级云梯”成长制。学校坚持“以德为先”培养新教师,“教研教改”培育教学新秀,“送培进修”选树骨干教师,“双优实践”锤炼专业带头人,“产科教融汇”赋能教学名师,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研赛创”共驱提“三力”

“研训结合”提升教学能力。在教研方面,学校推行工坊导师制,与四联集团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参加德国IBB学院国际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等研修活动。在实训方面,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及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与四联集团共建市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实行“沉浸式”跟岗,优化实训教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赛证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在技能竞赛方面,学校利用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培训选手;承办“巴渝工匠”杯等一级赛事;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执裁金砖国家技术创新大赛等权威赛项。在技能证书方面,通过工程实践、校企互聘、专项培训等提升教师技能等级。

“训创结合”提升服务能力。在社会培训方面,学校建设“一带一路”仪器仪表技术人员培训中心,智能仪器仪表市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等平台,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为乡村振兴对口单位开展送课服务。开展社区教育等各项培训累计受众达3万余人次。在技术创新方面,联合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参与分级导流泄压阀等16项技术改造。

创新实践成效显著

学校创新实践成效显著。学校获评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获国家级“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部级骨干教师7人。近3年,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各类技能竞赛获奖74项。

学校育人体系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典型案例,拥有8个“1+X”证书试点。近3年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118项;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

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获评全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获全国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完成“双优计划”优质学校和4个优质专业的建设验收,成功申报重庆市首批“智能+技能”孵化空间(B类)建设单位。

(张瞻 蒋志侨 韩华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