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1 10:05:45
西风乍起黄叶飘,
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
零落凭谁吊。
镜里朱颜,愁边白发,
光阴催人老,
纵有千金,纵有千金,
千金难买年少。
诗者,言志也。李叔同这首诗《悲秋》也不例外。
题为“悲秋”,其实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秋天的萧瑟,来感叹人生易老。
全诗共两节,第一节写秋景,“乍起”“飘”“夕”“疏”等字眼凸显了万物枯寂的景象,一下子就将秋天的悲凉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营造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第二节由景人情,由自然的秋景过渡到人生的秋景。窗外已是秋天,镜中的自己也迈入了人生的秋天,“愁边”生“白发”。
面对时光的流逝,大自然尚且无能为力,任由秋叶飘零,人又能奈何呢?唯有感叹“千金难买年少”。全诗没有用一个“悲”字,但以哀景写哀情,处处都流露出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悲伤之感。
今天的这篇文章没有主题,无边无际,单纯觉得这些诗词很美,很美。
“人,诗意的生活”简单一句话,道出许多人对生活的向往。
其实,诗意生活无处不在,用心感受身边的草一木,一风一雨,满满都是收获。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门庭前的芍药花虽然艳丽、妩媚,却少些高贵的品格,池上的莲花虽然洁净,却少些情感,只有牡丹花真正能够堪称“国色”,每当牡丹花开,整个京城都为之动容。
诗人刘禹锡写牡丹,并没有单刀直入直接描写牡丹。
诗人先对芍药、芙渠这两种可与牡丹媲美的花卉进行评价,说芍药美丽而格调不高,芙藻高洁却冷漠寡情,然后才让牡丹隆重登场。
诗入这番充分的铺垫让后两句的牡丹更显华贵,衬托出了牡丹的特色及其独一无二。“花开时节动京城”一句更是运用了侧面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牡丹的魅力。
芍药、芙藥未必真的不如牡丹,但诗人对牡丹的赞赏真实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刘禹锡出生在一个世代以儒学为信仰的书香门第,属于我们称的别人家的孩子,凭聪明才智靠的实力自然是有一个好的出处的,可惜因为永贞革新失败之后,他被贬了,一贬再贬,再贬还贬,足足23年。
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呢,一个与众不同的刘郎就是执着着认为牡丹就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青青树中草,托根非不危。
草生树却死,荣枯君可知
——唐·张祜《杂曲歌辞·树中草》
青青的草长在树上,单的根被树木托着,的确很危险,草还在生存,树却死了,这草会茂盛还是枯萎,你可想而知。
植物盛衰本是大自然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树中草》一诗却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
这首诗中有两组反义词,一棵小草长在枯树之上,诗人张祜带给我们“一生一死”“一荣一枯”的触动,也许这就是大自然中顽强生命之美吧。
“青青树中草”带给你什么感受呢?是生命的坚韧、顽强,是生命更替的无奈,还是对小生命诞生的欣喜呢?
或许诗人张祜的内心也是复杂的,否则怎么会用“荣枯君可知”作为诗的结尾呢?
白居易16岁的成名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一次一次的枯了又欣欣向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就是小草所诠释的生命的力量。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我走进这座古老的寺院,太阳正照耀着高高的丛林。寺院里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是掩映在花草树林中的禅房。
山中的美景使飞鸟们怡然自乐,深潭中的倒影却使人心境空灵。此时,万物静寂,唯有那悠悠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常建,盛唐诗人,一生仕途不得意,大部分时间都隐居在终南山和武昌江渚。
他的诗风与王维、孟浩然等诗人相近,作品以描写归隐生活中的山水田园风光为主,然实则也是暗喻自己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是他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描写了一个景致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
静心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表面看来是写古寺风貌,实际是在写景之中表达了他对高远境界的精神追求。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唐·王维《终南别业》
中年以后很喜欢修道养性,直到晚年才在终南山脚下安家。兴致来的时候,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只有自己知道。
有时会一直走到泉水的尽头去寻找源流,有时又坐在石上看山中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树林中碰见老翁,与他谈笑聊天,竟然也会忘记回家。
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意。
王维的官做至很大(四品)提携他的恩师张九龄罢相之后,他心如死灰。
经历了人世沉浮后,他想超脱这烦扰的尘世,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终南别业》就创作于这个时期。
这首五言律诗寥寥数语,看似平白如话,却将诗人恬淡自然的生活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诗中虽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但我们时时都能感受到诗人那份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同样是漂泊,李商隐幼时随父母四处漂泊是生活的无奈,李白青年的漂泊那是为了增加见识干谒名流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杜甫年老的漂泊那是生命的落幕,朝代的衰败。
人生,没有这么多的一帆风顺,很多人,很多时都是蹉跎半生才会能深刻地意识到过往的不足与遗憾,但愿,我们都能预知生活吧。
2024-12-24 10:20:55
2024-12-24 10:05:59
2024-12-24 09:50:30
2024-12-24 09:35:43
2024-12-24 09:20:59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
2024-12-24